花椒文章网 手机版
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寿”文化的传统与流变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14 10:09:00    

于 敏

尊老敬老是我国传统美德,这种美德在汉字中就有着深刻的体现。甲骨文中的“寿”字,就是由“老”和“已”组成,蕴含着对长者的尊敬与祝福,它象征着生命的长久与安康。“寿”字并非中国最早出现的汉字,但是却无疑是字形变化最为丰富的汉字之一,其字形有超过1万多种不同的写法,足以说明中国人对“寿”的看重。

《尚书·洪范》指出,五福:一曰寿、二曰富、三曰康宁、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终命,“寿”是排在最前面的。古人对长寿的崇尚,体现在了纹饰和器物上。像青铜礼器上的蟠螭纹和云雷纹,用盘绕的龙蛇和旋转的云雷图案,象征天地循环和永恒的生命力。汉代画像砖里的西王母和仙桃,把长生不老的愿望,变成看得见摸得着的桃子形象,让人感觉“永生”似乎触手可及。唐代织物上的对雉(成对野鸡)纹样,通过对称重复的图案,暗示生命周而复始、不断延续。而宋代以后的“五蝠捧寿”图案(五蝠谐音“五福”),通过蝙蝠环绕寿字的构图,将财富、健康、品德等美好愿望与长寿主题结合,表达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多重期盼。

当抽象纹饰难以完全承载人们的期盼时,具象化的寿星神祇应运而生。古人崇拜星空,周朝就有了祭祀寿星的仪式。《通典·礼典》中有记载:“周制,秋分日享寿星于南郊。”寿星也就是南极老人星,《史记索隐》中司马贞写道:“寿星,盖南极老人星也。”经秦汉天人感应思想淬炼,逐渐褪去了单纯的天文属性,开始将寿星的形象拟人化了,《汉乐府·长歌行》中有写到:“仙人骑白鹿,发短耳何长。导我上太华,揽芝获赤幢。”可以看出描写的“寿星”骑着白鹿,短发、长耳。后来又增加了手杖,《后汉书·礼仪志》有记载,年满七十者被授予玉杖,八十、九十者更有加赐,玉杖以鸠鸟为饰。直至宋代《太平御览》所载“寿星祠,祀老人星,绘以仙桃、神鹿”,标志着寿星的形象完成从星官到人格神的蜕变。他最显著的特征就是额头突出,银眉鹤发,面目慈祥,一手所持龙头杖折射出汉代“七十赐玉杖”的尊老传统,一手所捧的寿桃承载着西王母蟠桃宴的仙话记忆,而随侍的仙鹿、白鹤则凝结着农耕文明对自然生机的观察。元明时期成熟的寿星图将星象崇拜、道教仙话与世俗愿景熔铸一体——当人们仰望南极老人星时,看到的不仅是闪烁的天体,更是鹤发银眉、笑容慈祥的和蔼老者。

长寿一直是人们的愿望,在科学尚不发达的时代,不少统治阶级想长生不老,于是一些方士为了迎合他们的欲望孕育了炼丹术。先秦是中国炼丹术的萌芽时期。神仙之说,在先秦道家著述中已十分流行,《庄子·逍遥游》中有“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另外,《史记・封禅书》中有记载:“自威、宣、燕昭使人入海求蓬莱、方丈、瀛洲……盖尝有至者,诸仙人及不死之药皆在焉。”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更是迫不及待想要追求不死药。从两汉时期理论初创,到魏晋南北朝技术体系化,至唐代外丹术达于鼎盛,帝王服丹求长生构成古代权力与科学的特殊碰撞。例如唐太宗等君主迷信天竺方士炼制的金石丹药,却因汞、铅中毒暴亡,印证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中所著“五石散大猛毒,不可不慎”。

服食丹药真的能永生吗?质疑的声音越来越多,直到药王孙思邈为这一风潮带来了转机,他提出“食疗先于药疗”原则,将丹药剥离长生幻象,限定为急救手段。至宋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将丹剂纳入实证医疗范畴,专治疮疡、疟疾等症,沈括更从人尿中提纯“秋石”激素制剂。丹药开始从长生不老的高级功能转向治疗疾病的普通功能,这一理念逐渐影响了整个社会对丹药的认识。到了宋代,服食丹药之风尽管依旧不减,但大家追求的不再是永生这种绝无可能的目标,而是转向了更加实际可行的延年益寿。

随着功能转变,炼丹术迎来材料革命。辰砂、水银等重金属逐渐被茯苓、地黄等草木药材取代,催生出融合药食同源的养生丹方。人们开始注重饮食的均衡与营养,各种养生配方如雨后春笋般涌现,选择那些能够滋补身体、益寿延年的食物。在追求长寿的道路上,人们不再盲目跟风,而是学会了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养生方法。

这段跨越千年的认知转变,其实是中国人对生命规律的真实理解。当人们终于看清丹药的毒性,转而用枸杞、人参这些天然药材调养身体时,中医“治未病”的智慧就成型了。从幻想吃仙丹成仙,到研究药膳养生,古人用无数教训换来一个朴素的真理:真正的长寿不在于吞服所谓的“长生不老药”,而在于日常调理。如今“三分靠治、七分靠养”的老话,正传承着这种脚踏实地的生存智慧,展现着中华文明强大的自我更新能力。

作者系广州博物馆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