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中央八项规定出台以来,中国共产党以刀刃向内的勇气推进作风建设,其成效不仅体现在违纪问题的严查严治,更体现在政治生态与国家治理效能的重塑,党风政风为之一新,社会风气欣欣向荣
■当前“四风”问题呈现出隐形变异、风腐交织等新特征,纪检监察机关必须创新监督手段,运用大数据筛查、交叉互查等方式深挖隐蔽问题。作风建设具有顽固性反复性,必须以“马不离鞍、缰不松手”的韧劲,对顶风违纪者露头就打
八项规定锻造百年大党新风骨
□ 宋友文 饶蕾
党的作风正,人民心气顺,党和人民就能同甘共苦,我们的事业就会蓬勃发展。党中央决定,自2025年全国两会后至7月在全党开展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自2012年中央八项规定出台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将中央八项规定作为重要切入点,以钉钉子精神持续推进作风建设。回顾中央八项规定十多年的实施历程,这一作风建设的“金色名片”以雷霆万钧之势正风肃纪,推动党风政风焕然一新,锤炼共产党人的精神面貌,锻造了百年大党的新风骨。
铁规破积弊:中央八项规定的历史逻辑与理论内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来,面对党内存在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等突出问题,面对人民群众对党风廉政建设的强烈期待,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审时度势,将作风建设作为全面从严治党的突破口,中央八项规定应运而生,成为新时代党的自我革命的“第一刀”。
从历史维度审视,中央八项规定的出台是党对百年作风建设传统的继承发展。从延安整风运动确立“三大优良作风”,到改革开放初期制定《关于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从“两个务必”到“三个务必”,党的作风建设始终遵循“思想建党与制度治党相结合”的历史逻辑。2012年12月4日,中央政治局会议以600余字的简洁篇幅确立中央八项规定,以“小切口”推动“大变局”,不喊空洞口号,直面党的作风建设现实问题。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规定就是规定,不加‘试行’两字,就是要表明一个坚决的态度。”这种刚性约束打破了“运动式治理”的窠臼,标志着中国共产党找到了一条通过制度创新破解历史周期率的新路径。
从理论内涵分析,中央八项规定的出台是由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性质宗旨和使命任务决定的。恩格斯在为《法兰西内战》所写的导言中强调,“无产阶级政权必须防止公职人员从社会公仆变为社会主人”,这一论断在中央八项规定的实践中得到创造性发展,通过构建“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制度体系,使全体党员坚守为人民服务的底色。
中央八项规定以“铁规”之姿破除作风积弊,关键在于把握了“三个统一”:一是坚持问题导向与系统施治的统一,从精文减会到规范出访,从厉行节约到改进警卫,中央八项规定聚焦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形成了涵盖工作、生活、学习全领域的制度闭环。二是坚持以上率下与层层传导的统一。中央政治局同志调研考察轻车简从、不搞迎送宴请的务实作风,带动省、市、县各级领导干部对标看齐,形成了“一级做给一级看,一级带着一级干”的政治自觉。三是坚持制度约束与文化培育的统一。制度性约束转化为治理效能的速度、力度、深度持续提升,典型案例的持续通报既强化了“不敢腐”的震慑,更培育了“不想腐”的土壤。中央八项规定的实施进程充分诠释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将“群众创造历史”的唯物史观转化为执政实践,使上层建筑主动适应经济基础发展,释放出推动社会进步的强大动能。
清风铸党魂:中央八项规定实施下的作风变革与治理效能
自中央八项规定出台以来,中国共产党以刀刃向内的勇气推进作风建设,其成效不仅体现在违纪问题的严查严治,更体现在政治生态与国家治理效能的重塑,党风政风为之一新,社会风气欣欣向荣。中央八项规定以制度为根基、以监督为利剑、以民心为依归,不仅重塑了党员干部的精神风貌,更以治理效能的全面提升生动诠释了“清风铸党魂”的深刻内涵。
中央八项规定的生命力,在于以具体制度约束权力运行。通过对限定会议规格、规范调研流程等具体化条款的设定,将抽象的政治纪律转化为具象的行为指南,这些看似细微的改变实则撬动了根深蒂固的官场积弊。在党中央的持续推进下,三次修订《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将“四风”问题纳入负面清单,建立“全周期管理”机制,形成教育提醒、监督检查、问责整改的闭环链条,制度创新为作风建设注入了持久生命力。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共查处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问题22万多起,批评教育和处理31万多人,其中党纪政务处分22万余人。这组数字背后,是对“四风”问题露头就打的持续高压态势。这种“制度笼子越扎越紧”的实践,印证了作风建设从“治标”向“治本”的跨越,制度的刚性逐步转化为干部心中的戒尺,推动“不敢腐”向“不想腐”升华。
治理效能的提升集中体现为政治生态的持续净化与党群关系的稳中向好。截至2025年,中央八项规定已实施逾12年,实施流程从遏制“车轮上的腐败”到催生绿色出行文化,从破除“面子工程”到释放基层创造力,从约束权力任性到重构公权伦理,其成效远超作风建设本身。实践表明,群众既是治理效果的最终评判者,也是治理智慧的源头活水,他们的日常诉求往往折射出制度运行的盲区,而基层实践中积累的“土办法”则蕴含着破解形式主义的关键密码。若是基层干部从“牢骚话”找问题根源、在“家常话”中学解决方法,政策制定便更接“地气”;若是将“急难愁盼”化为行动清单、“群众满意”成为衡量标尺,作风建设便升华为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生动实践。
中央八项规定的实施成效,充分印证了毛泽东同志关于“扫帚不到,灰尘不会自己跑掉”的著名论断。干部从酒桌回归书桌,从应付检查转向谋划发展,便有更多精力投入脱贫攻坚、民生改善;公款消费的虚火消退,厉行节约便催生出健康的市场生态,推动餐饮、礼品行业回归理性。这场作风革命通过制度创新实现“党的自我革命”与“人民监督”的有机统一,在坚持党的领导核心地位的同时,通过制度化、规范化的自我约束机制实现治理体系的动态优化,以持续性的自我革新保持政治系统的生机活力。这生动诠释着“清风铸党魂”的内涵,即以纪律的清风涤荡权力的尘埃,将制度的理性与信仰的温度共同熔铸为新时代共产党人的精神品格,从而提升人民心中对党的政治认同,为民族复兴伟业注入不竭的治理动能。
铁纪护征程:以作风建设“金色名片”锻造百年大党新风骨
“制定实施中央八项规定,是我们党在新时代的徙木立信之举,必须常抓不懈、久久为功,十年不够就二十年,二十年不够就三十年,直至真正化风成俗,以优良党风引领社风民风。”在二十届中央纪委第二次全体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的这番话充分彰显了党在作风建设上的决心。当前“四风”问题呈现隐形变异新特征,有通过电子红包、物流快递实现“隔空送礼”,有借“红色教育”之名行公款旅游之实,有以“数字赋能”包装“指尖形式主义”,作风建设正处在“爬坡过坎”的关键阶段,当前正在全党开展的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正是要以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推动作风建设化风成俗,从而以好的作风树立形象、赢得民心。
一方面,要以精准监督破解作风顽疾新变种。当前“四风”问题呈现出隐形变异、风腐交织等新特征,纪检监察机关必须创新监督手段,运用大数据筛查、交叉互查等方式深挖隐蔽问题。作风建设具有顽固性反复性,必须以“马不离鞍、缰不松手”的韧劲,对顶风违纪者露头就打。另一方面,要构建标本兼治的制度体系。将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深度融入党的自我革命制度规范体系,需要建立“三不腐”协同机制。更深层次上,要用文化滋养厚植作风根基。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形成的“三大作风”,是新时代作风建设的源头活水。借助党史学习教育的深化,引导党员干部从延安整风运动中汲取智慧,把“三严三实”要求转化为行动自觉。要让“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的价值追求内化为精神基因,外化为“马上就办、真抓实干”的务实作风。
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中国共产党正以“金色名片”重塑现代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精神风骨。面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我们要以“永远在路上”的清醒坚定,持续擦亮作风建设这张名片,既要保持“一个节点一个节点坚守”的战略定力,又要发扬“钉钉子精神”解决深层次问题,以优良作风凝聚14亿多人民的磅礴伟力,共同谱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壮丽篇章。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