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椒文章网 手机版
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璧山城市建成区面积超一半已达海绵城市建设标准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27 19:34:00    

新重庆-重庆日报 记者 刘翰书

蓝天白云下的璧山秀湖生态区。璧山区委宣传部供图

4月27日,记者从璧山区住房城乡建委获悉,截至今年3月底,该区已累计建成海绵城市达标排水分区14个,25.63平方公里面积达到海绵城市建设标准,占全区城市建成区面积的51.3%。

“海绵城市建设理念相当于把城市当作一块超大海绵体,水来时可以充分吸收,需要时可以渗出利用,是一套非常弹性的系统。”璧山区住房城乡建委党委委员、副主任余永波告诉记者,海绵城市建设在减少城市内涝、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减少城市污染、改善城市气候等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通过增加城市绿化、建设湿地公园、雨水花园等生物滞留措施,提高城市蓄水能力,削减降雨洪峰,从而减少城市内涝发生;通过海绵设施的“蓄、渗、滞、净”作用,提高雨水利用率;对雨水径流中污染物起到去除作用;通过建设绿化景观等措施,减少城市热岛效应,提高城市舒适度。

雨水花园、透水铺装、绿色屋顶……4月27日,在璧山区凤凰小学校二期,记者对其作为2025年重庆市海绵城市建设典型项目进行了一番打探。

“前不久,学校组织我们和家长一起,在绿色屋顶种下了辣椒等农作物。”该校五年级10班学生徐笪轩说,他们分班级、按块状对学校1300多平方米的绿色屋顶进行了认领,并在老师和家长的帮助下栽种了不同植株,除了在每周的劳动课记录所栽植物的变化,平日里也有同学在校工的带领下进行管护。在该校党总支书记朱丽华看来,绿色屋顶不仅将海绵城市理念融入日常教学活动中,也通过寓教于乐的方式提高了学生参与度、建设海绵城市的积极性。数据显示,这所学校二期项目作为璧山区海绵城市典型项目,已实现年径流总量控制率74.7%,年径流污染物去除率52.5%的目标,双双超过控制标准。

余永波介绍,该区主要采取雨水花园、生物滞留带建设,打造下沉绿地、植草沟、透水铺装地带、绿色屋顶、生态停车场,布局前置雨水塘、循环曝气瀑布等方式建设海绵城市。如此一来,不但雨水得以收集、蓄存、渗透、净化,在减少雨水径流的同时还从源头上降低了雨水污染物含量,同时有效削减了洪峰流量,提高了水体自净能力等。“目前,我们已经完成城市建成区50%以上面积达到海绵城市建设标准的年度目标,正稳步推进2030年底80%以上面积达到海绵城市标准的建设目标。”他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