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观新闻记者 田珊 陈松 李丹 蒋京洲 摄影 向宇 肖雨杨
4月21日下午2时,中午的配送高峰刚刚结束,绵阳市涪城区的外卖骑手肖宜全便赶忙来到跃享暖心工会驿站。停好电动车,推开玻璃门,从自助饮水机接杯热水,赶快给手机充上电。入行已有两年多,肖宜全终于有了属于自己的午休间。“以前刮风下雨只能蹲在路边等单,现在有了这个‘家’,连职业规划都有人帮着操心。”他指着公告栏里的最新招聘信息。
“最近气温上升了,来驿站休息的司机们会越来越多。我们计划再扩充一些场地,给更多的骑手、司机提供一个避暑乘凉、遮风挡雨的歇脚处。”华丰社区党委书记、工会主席徐婧告诉记者。
近日,“产业跃升中的工人力量”主题采访活动走进绵阳、眉山、南充、自贡等10余个市(州),记者走访发现,以平台经济为代表的新业态蓬勃兴起,如何保障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提升从业体验?各地也在积极探寻。
“流动个体”成了“有家群体”
权益保障“硬核”
“有了工会我们就有了家、有了靠山!”4月16日,在南充市网约车行业工会座谈会上,司机汤师傅拿出工会提供的保险方案对比表。“比如买保险,以前我们很多人都被‘套路’过。现在工会帮我们选正规保险,谈最低的价格,不仅安全有了保障,还省了不少钱!”
南充市网约车行业工会联合会自2022年成立以来,已吸纳1346名司机入会。协助司机购买营运保险、追讨停运损失费用,是工会最重要的工作之一,也是网约车司机最需要的服务。工会工作人员李泉告诉记者,“去年12月,工会的张师傅就遇到了交通事故,对方全责却不愿意支付停运损失费,我们全程陪同张师傅收集证据、整理诉讼材料,最后在法院的调解下争取到了赔偿。”
工会的“硬核维权”不止于此。在自贡市中通快递转运中心,“集体协商长效机制”让员工声音直达管理层。工会副主席罗洁解释了这一机制的运作流程:一线员工通过内部软件直接反馈诉求,工会联合管理层迅速响应。涉及劳动报酬、工作时间、休息休假、保险福利等职工切身利益的规章制度和重大事项,每一个员工都可以及时提出意见和建议,经职代会审议通过后予以公示。
“对于新就业形态劳动者而言,传统的权益保障、福利制度等有很多不适应的地方,还需要各层级共同来不断完善。”罗洁认为。今年3月,四川省总工会印发通知,实施《四川省新就业形态劳动者专项互助保障计划》,全省新就业群体也有了专属“互助保障计划”,交70元会费最高可领取100万元互助金,大大减轻了因意外伤害或罹患疾病带来的医疗费用负担。四川还制定了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协商指引,推动头部平台企业建立健全协商机制,已覆盖新就业形态劳动者1780万人。
“生存需求”升级为“幸福追求”
服务阵地暖心
在绵阳市涪城区跃进路的24小时“能量补给站”,不少外卖员经常来这里加热午餐。这处占地1600平方米的驿站,驿站日均服务超300人次,是涪城区新就业群体的“共享客厅”。靠墙的换电柜为电动车提供“闪电蓄能”,平均每3分钟就有骑手更换电池;休息区的共享充电宝、微波炉、急救药箱一应俱全,书架上还摆放着《劳动权益保障手册》。
外卖骑手们在绵阳市涪城区华丰社区“暖心驿站”前合影
据了解,自2022年至今,绵阳累计已建成“暖心驿站”100余个,划定骑手停车区19个,形成覆盖全域的“15分钟服务圈”。驿站不仅是避风港,更孵化出共治生态。在驿站“充电”的骑手们还自发成立了“红蜂”志愿服务队,利用接单间隙为独居老人送餐,网约车司机跑车过程中随时把道路安全隐患收集反馈,形成“以服务换服务”的互助生态。
类似场景在四川多地涌现。德阳市旌阳区货车司机之家,来往的货车司机不断。“我们长期在外面跑车,以前洗澡、休息都挺不方便,有了这个驿站,不仅解决了基础的生活问题,还能看看电视、按摩放松,真的太好了。”逄师傅告诉记者。除了货车司机之家,同样位于德阳市旌阳区的“共享职工之家”也为外卖小哥、网约车司机、商场信息员等群体提供充电、饮水、休息、阅读等综合性服务。
德阳市旌阳区货车司机之家
据悉,自2021年起,四川工会连续3年将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建会入会工作纳入省委对市(州)党委绩效保证目标考核体系,全省各级工会将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工会工作纳入全会重点工作。目前全省已建立市、县级新业态工会联合会1.2万家,建设各类“司机之家”1万家,为超过50万名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提供移动体检服务,“暖途”专项行动服务500万人次,大大提升了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的获得感,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