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椒文章网 手机版
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欠发达地区如何应对老龄化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29 07:09:00    

人口老龄化是世界人口发展的必然趋势。当前,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深度影响经济社会发展走向。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完善发展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政策机制。需要注意的是,我国人口老龄化在不同地区、不同领域的影响呈现明显的差异性,应对方法也应有所不同。《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强新时代老龄工作的意见》提出“老龄化风险梯次应对”,意在强调要根据人口老龄化风险和挑战的大小、范围、缓急程度等因素梯次配置应对策略。那么,为什么要梯次应对?对欠发达地区而言,该如何更好应对人口老龄化?

人口老龄化,一般来讲,是指人口结构转变的动态过程,表现为老年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例不断上升,但并不等同于风险和挑战。人口老龄化的风险和挑战,是指在这个过程中扩散出的可能对社会造成的不确定损失,这种不确定损失,会因应对能力的不同而不同。衡量一个区域、一个领域人口老龄化带来的风险和挑战,既要看老龄化的影响态势,更要看其整体的应对能力。综合来看,人口老龄化的影响机制具有渐进性、层次性和非均衡性特征。渐进性表现在影响进展的时间维度上,将伴随其进程的深化而逐步释放。层次性表现在影响范围的扩散规律上,从个体、家庭向群体、社会扩散,从养老服务、社会保障等核心领域向产业经济、社会文化等各层面渗透。非均衡性表现在影响强度的分布差异上,不同区域、不同领域、不同环节所受影响存在显著差异。正是由于这种影响机制,老龄化应对策略也就需要在时间、空间、层次上梯次分布,遵循急缓有序、主次分明的应对逻辑,首先解决当下最紧急、最严重的难题,再逐步应对中长期潜在性的风险挑战。

客观来看,欠发达地区经济基础较为薄弱,有的产业结构相对单一,财政收支缺口较大,居民收入水平偏低,容易出现青壮年劳动力向外迁移,人口老龄化可能速度更快、程度更深,特别是农村区域,一些地方已从中度老龄化向重度老龄化加速跃迁,风险和挑战出现了深度叠加与复合传导。例如,代际分离使家庭养老功能更早地出现弱化,对社会养老服务需求更为迫切;人口流出与增龄、慢病等因素复合影响,导致地区内留守、空巢、独居、高龄、失能老人的群体比例和重叠程度都相对更高,养老需求更为复杂。与其他区域相比,欠发达地区人口老龄化的风险和挑战,呈现出更强的关联性、共振性和系统性,亟需各方聚焦关注。

“银发浪潮”扑面而来,老龄化问题日益严重,我国已进入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的重要时期,欠发达地区是其中的关键区域和重点所在。需将应对欠发达地区人口老龄化置于乡村全面振兴、新型城镇化的框架下整体推进,依托国家战略支持,全面强化财政、人才、金融等方面的支撑保障,激发其内生动力,有效减缓、化解、转化欠发达地区的人口老龄化风险和挑战,逐步建立健全与其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应对机制和政策体系。

关键要厚植区域人口吸附能力。青壮年人口外流是欠发达地区人口老龄化加速的一个主要原因。减缓老龄化进程,争取应对时间,就需从“元问题”上入手解决。要以产业聚人,着力发展休闲农业、文旅融合等特色产业集群,深化区域产业协作,形成青年返乡创业的“磁场效应”。要以政策留人,强化人才回流的政策配套,构建涵盖职业发展、住房保障、荣誉激励的全周期支持体系,打造拴心留人的人才环境,增强人才归属感和发展预期。

基础在于完善养老保障体系。养老支付能力偏低、养老服务供给偏少是欠发达地区突出的短板弱项。在制度方面,要在扩大养老、医疗保险覆盖范围的基础上,着力推进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切实减轻失能老人家庭经济和照护负担。在资金方面,要以促进低龄老年人再就业、盘活利用农民闲置住房、推进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为牵引,千方百计扩大筹资渠道和个人养老财富储备。在服务供给方面,要结合地方财政实际,通过政策杠杆和市场机制,探索形成供给主体多元化、保障职责协同化、经营方式多样化的地方养老服务模式。在资源布局方面,要推动优质医养资源向欠发达地区特别是其农村区域延伸,放大“近邻”“熟人”互助优势,因地制宜发展村级互助性养老服务。

重点应发展特色银发经济。虽然人口老龄化可能会给社会带来全方位的挑战,但也蕴藏着以银发经济打造经济发展新增长点的宝贵机遇。欠发达地区应当依托资源禀赋,聚焦银发经济细分领域,找准比较优势,实施错位发展。可聚焦发展以生态资源为支撑的康养旅游、“候鸟式”养老、绿色适老食品、药食同源产品、道地中药材深加工等相关产业,以要素成本为支撑的适老化用品生产、养老服务等产业,以特色文化为支撑的银发文旅、老年教育、老年文化娱乐等一系列低成本、轻资产、特色足的养老产业。各地可考虑强化政策导向、财政投入的示范引导作用,以土地、税费、金融等配套政策降低准入门槛,搭建跨区域产业协作平台,营造有利于养老产业发展的良好环境。

(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齐兴岭 作者系黑龙江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