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合肥市恒通社区,“窗帘之约”已成为邻里守望的生活常态。一道小小的窗帘背后是一个暖心的约定,通过定时开关窗帘,让志愿者们与社区高龄独居老人有了特殊的“暗号”,暖心之余也不过多打扰老人生活,让社区工作多了些温情,也彰显了社会治理的智慧。
“窗帘之约”源于志愿者想出的“金点子”,是基层首创、行之有效的好办法。如今,这一做法将在全市范围进一步推广应用,搭建起更多独居老人的安全网。
3月10日,合肥市瑶海区恒通社区“暖宝”幸福驿站志愿者郝素云(右)、周彩娣在社区内巡视。
开合间守护温暖
早上7点30分,恒通生活小区迎来新的一天,杨永革老人如往常一样,按照“约定”拉开窗帘,向楼下的志愿者报平安。
而在此之前,按照“约定”拉开窗帘,真的会有志愿者每天观察吗,没拉开窗帘,真的会有志愿者上门吗?杨永革对此还是存疑的,在社区工作人员的耐心讲解下,他在半信半疑中接受了“窗帘之约”。
一天,杨永革因突发脑卒中、未能如约拉开窗帘,被志愿者发现后得到及时救治,这让他一下子从“窗帘之约”当初的质疑者成为曾经的受益者,现如今逢人便说:“窗帘之约”给了我第二次生命。
不仅仅是杨永革,在恒通生活小区内的独居、高龄等特殊老人家中都安装带有“窗帘之约”字样的窗帘。他们约定每天早晨7时30分拉开窗帘,晚上6时30分关上窗帘。窗帘拉开或关上,表明老人安全,志愿者会放心离开;如果窗帘没有变化,他们就会立即前往老人家中查看询问,防止意外发生。
3月10日,合肥市瑶海区恒通社区的老人薛怀敬展示家中的“窗帘之约”。
上世纪90年代初,恒通生活小区曾是合肥恒通机械有限责任公司的家属院。合肥恒通机械有限责任公司,由迁址后的老军工企业安徽省通用机械厂与合肥纺织机械厂合并而来。随着改制,工厂渐渐停摆,但作为家属院,恒通生活区依然居住着不少“老工人”,围绕着小区治理、便民服务、文娱生活,一批“活力老人”成为社区志愿服务的主力。
2015年,恒通生活区迎来老旧小区改造,小区面貌焕然一新。居民意识到,要想维护好改造成果,加强管理必不可少,事情谁来做?原工厂13位退休老党员、老干部挺身而出,成立“永久”牌志愿服务队,成为小区自治和管理的重要力量。
党员志愿者在社区党委带领下开展走访中发现,社区60岁以上老人865人,占比32%,许多老人子女不在身边生活,有居家养老服务需求。
“老来难,最难是独居”,面对社区大多数老年人选择居家养老的现实情况,如何守护特殊群体的居家安全,提高社区老人的幸福感?
志愿服务队队员郝素云提出,可以在独居的高龄老人家里装上一块窗帘,早上拉起来,晚上放下去,外面的人一看就知道这位老人的生活是否正常。
通过这种方式既可以不过多打扰老人的生活,又有效守护了老人安全,这样有新意、有温情又方便的好点子,很快得到了大家的认可。
2021年12月,恒通社区党委开始实施“窗帘之约”志愿服务项目,通过在老人家中安装印有统一标识的窗帘,志愿者每天早晚察看窗帘是否“定时开合”,及时了解老人的起居情况,并将这一约定延续至今。
以“点上经验”带动“面上实践”
在瑶海区,像恒通生活小区这样硬件设施差但具有熟人优势的小区占有“半壁江山”,以“窗帘之约”为特色的治理方法具有普遍推广复制的现实意义和时代价值。
为此,去年2月,《瑶海区关于推广“恒通做法”加强党建引领小区治理“三位一体”规范化工作的实施意见》出台,全区推广恒通小区“点上”经验,全面搭建“群众自治+志愿服务+协商议事”的“三位一体”治理框架。同时,出台为基层减负20条具体举措,厘清社区职责定位,优化考核评价体系,努力实现资源集聚在小区、服务下沉在小区、作用发挥在小区、问题破解在小区、矛盾化解在小区的治理目标。
现如今,瑶海区小区治理实现了从一个人“帮”变一群人“助”。如今,瑶海区成立568个小区(片区)党支部,选聘1071名“红色小管家”和6276个楼栋长,打造“永久牌”老党员、“火车头”党员突击队等党员志愿服务队伍230支。
3月10日,合肥市瑶海区恒通社区“暖宝”幸福驿站志愿者周彩娣为高龄老人徐兆兰量血压。
“小窗帘”中蕴含着基层治理的“大智慧”,做法既有创意又暖人心,有创新又切实可行,提高了工作效率,具有较高的借鉴意义和推广价值。
4月22日,全市推广“窗帘之约”经验做法深化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工作会议召开,将进一步推广“窗帘之约”经验做法,推动全市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工作提质增效。
“全市将积极践行‘亲仁善邻’理念,聚焦‘一老一小’等重点群体优化志愿服务,推动‘窗帘之约’经验做法在全市基本覆盖、有序运行。”市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会上表示,自今年4月至7月重点进行分类推广,将根据历史沿革、人口结构、管理服务等,针对不同小区特点和城乡差别,加强工作指导,通过3个月时间,推动“窗帘之约”经验做法在全市基本覆盖、有序运行。
在推广过程中,合肥将坚持需求导向、群众路线和因地制宜,持续聚焦“二老(老年人、老旧小区)二小(小孩、小矛盾纠纷)二新(新就业群体、新市民)一困(特殊困难群体)”,鼓励各地深化完善“窗帘之约”经验做法,在内容、形式和方法上立足实际开展创新,探索形成更多既有共性又有特色的基层治理品牌。
因地制宜推广应用
“窗帘之约”所在的恒通社区原是合肥恒通机械有限责任公司的家属院,生活在其中的大多是“熟人社会”。
近年来,合肥发展日新月异,人口快速增长,体量不断扩大,已跻身“双万城市”(千万人口、万亿GDP)行列,那么来到合肥其他的普通城市社区,这种原有的熟人优势不具备的情况下,“窗帘之约”又该如何推广,怎样才能达到邻里相助的目的?
“‘窗帘之约’是一种约定,窗帘也只是一种形式,背后是治理和服务方式的创新,推广‘窗帘之约’重在契合实际、优化服务、务求实效。”市委社会工作部相关负责人表示,针对高龄老人、空巢老人、独居老人的平安守护,可复制推广“窗帘之约”做法,也可以结合住宅小区特点、城乡差别,通过悬挂醒目标识物、智能监测居家用水用电数据、开通“一键呼叫”应急响应功能等其他创新方式进行。同时,鼓励有条件的地方,结合智慧养老,建立服务数据库,并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物业联动处置。
3月10日,合肥市瑶海区恒通社区“暖宝”幸福驿站志愿者周彩娣为高龄老人薛怀敬测量血压。
另一方面,恒通社区的“窗帘之约”表面上看是群众的自治、互助,实质上是党组织和党员政治引领、组织动员、示范带动的结果,通过挖掘出以郝素云等老党员为骨干的“暖宝”志愿者队伍,以她们的身体力行、带头示范,一步步做出影响、形成品牌。这也是“窗帘之约”能够取得实效的关键所在。
为此,合肥将在壮大服务力量上出实招,深入挖掘本地骨干力量,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鼓励党员在居住小区亮身份、践承诺、作表率,通过兼任小区党组织成员、楼栋长等方式,带动更多热心群众参与志愿服务。
合肥将动员用好社会力量,积极引导驻区单位、辖区企业党组织参与结对共建,鼓励“快递员”“外卖员”等新就业群体发挥所长开展社区服务,把“管理变量”转化为“治理力量”。
文字 | 合肥日报-合新闻记者 刘全超
图片 | 新华社记者杜宇摄
编发 | 全媒体编辑 吴弘
出品 | 合报特稿融媒体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