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年前,契诃夫笔下的《樱桃园》在莫斯科首演,以一座庄园的消逝映照时代的更迭。4月11至13日,法语话剧《樱桃园》将在上海文化广场上演,该剧由蒂亚戈·罗德里格斯导演,法国国宝级影后伊莎贝拉·于佩尔饰演主人公柳鲍芙。
“这是我第四次来到上海,中国有许多有才华的艺术家。我看过贾樟柯、毕赣、娄烨的作品,也非常期待与中国电影人合作。”在4月8日的媒体见面会上,于佩尔对媒体记者说,她还看了邵艺辉导演的《好东西》。
法语话剧《樱桃园》作为第75届阿维尼翁戏剧节的开幕大戏,由阿维尼翁现任艺术总监蒂亚戈·罗德里格斯(Tiago Rodrigues) 导演,法国国宝级影后伊莎贝拉·于佩尔饰演主人公柳鲍芙。自2021年7月5日首演以来,该剧的关注与热议不断。日前,《樱桃园》刚刚结束在中国澳门的演出。
作为法国电影界的传奇人物,伊莎贝拉·于佩尔曾多次参与剧场作品的演绎。她表示:“电影与剧场确实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演出模式,但对我来说没有差别。无论在电影或剧场,我都是一样的演员。”
于佩尔说:“《樱桃园》是一部经久不衰的作品,卓越地呈现了人性的复杂,哪怕时隔百年依旧能唤起今日观众的强烈反响。在改编经典的过程中,每一位导演都展现出自己的野心、主张。我们这一版采用了非现实主义的表现手法,是吸引我再次走上戏剧舞台的动机。”
在于佩尔看来,柳鲍芙是契诃夫刻画的所有女性角色里很耐人寻味的一位。“柳鲍芙”在俄文里的意思是“爱”,她在剧中既光明又忧伤、肤浅且痛苦,在诠释上有很多不同面向与多元的发挥空间。
于佩尔饰演的柳鲍芙优雅克制,哀而不伤——她并没有一味地在舞台上彰显作为贵族女主人的魅力、可笑或悲情,而是用富有可塑性的情感表达,去刻画柳鲍芙内心的变化,表现她的矛盾与复杂性。
在“被时代抛弃的落后者”这个标签之外,于佩尔赋予角色一种现代性的疏离和独立:她失去了樱桃园,也嘲讽着自己的荒诞。现场演奏的摇滚乐穿插其中,舞台上不时有风吹动她的衣服。“她在欢乐与绝望之间徘徊,时而轻浮,时而惊呆,用佯装醉意控制着相继失去年幼儿子和爱人的痛苦。”
在这一版本的《樱桃园》中,三条横轨切割开了舞台,每条轨道上安置着如樱桃树般的灯束,银色钢架可以在轨道上任意滑动,仿佛昭示着《樱桃园》的故事不过是时代道路上匆匆经过的一站。
椅子作为最主要的道具,从整齐摆放,到杂乱地堆成一团,代表着《樱桃园》从贵族手中易主、樱桃树被砍伐的结局。整个舞台营造出一种极简主义的视觉效果,象征着主人公旧日辉煌生活渐渐消失。
该剧的另一亮点是加入了现场乐队及演员演唱的音乐元素,极大地增强了戏剧张力。让人联想到一种音乐节奏——活泼的快板,而这股巨大能量也推动着剧中人物从一幕走到下一幕。
导演蒂亚戈·罗德里格斯不仅是本剧的导演,还是阿维尼翁戏剧节的现任总监,亦是这一著名戏剧节自1947年成立以来第一位外国总监。
蒂亚戈认为,契诃夫通过《樱桃园》将人们带到了戏剧流派的前沿。这部作品仿佛一座镜宫,错综复杂,时而悲、时而喜、时而伤感、时而希冀,时而关乎终结,时而关乎未来。镜面映射出一个大家族的盘根错节,一个危机中的人类群体。
而柳鲍芙所拥有的悲剧女主角典型的疏离感,意味着她已经对她所处的这出戏剧洞若观火。“她仿佛趴在契诃夫肩膀上偷窥过他写作似的,知道结局不可避免。她必须痛失所爱,才能让这个伟大的故事发生,才能让这代表时代洪流的命运线变得圆满。柳鲍芙被时代变化之神选为祭品,于是她步伐坚决地迈向祭坛。”
如导演蒂亚戈所说,《樱桃园》讲述的是时代变化不可抵挡的力量。而把《樱桃园》搬上舞台,意味着谈论那些坚信自己的经历前所未有的人们,谈论一个史无前例的历史时刻,谈论一个还没有人完全理解的新世界里的痛苦与希望,亦是谈论我们自己。
文字丨记者 何晶
图片丨主办方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