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自己的路,不怕别人评头论足。人生不受限,追求自己要的东西。
入读雅典大学第一学期的终考成绩公布后,王晓西遇到系行政处的工作人员凯蒂。“我记得你!”凯蒂笑着对她说,“你就是那个拉丁语考了9分的(注:满分10分)!”王晓西有些高兴,她想,自己终于不再因为外貌和年纪而被学校的人记住了。
她今年57岁。
去年,社交媒体上一篇题为《我妈的退休日常:留学》的帖子引起全网关注,帖子里的妈妈就是王晓西。她生于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场,在上世纪80年代以高分考入华师大,曾在市三女中做过语文老师,后又辗转于广告传媒等行业。
度过了精彩的职场生活,退休后还想挖掘自己的剩余价值。去年起,她入读雅典大学古希腊考古历史和文学专业。如果一切顺利,将获得四年制的本科学位。为了帮助母亲顺利度过适应期,女儿小雨搬去雅典陪伴母亲生活。
在希腊这一年,除了课堂上学到的知识,王晓西最大的收获是重新认识了自己。多年前,她那篇题为《神、人及其命运》的大学毕业论文灵感就来自希腊德尔菲神庙门楣上刻着的铭言“认识你自己”。“自我认知很重要,”她说,“我十几岁时就找到了人生的这项课题,它将贯穿我的一生。”
学期全科通过
入读雅典大学一年的学费为6000欧元,大一总共设置了六门课程。三门语言课:拉丁语、古希腊语和现代希腊语,其中现代希腊语这门课是学校赠送的。
因为是送的课(也不计入总分),学生便不太珍惜。外加是晚间开课,又打消一部分的念头。满员应为20人,最后只剩下4个学生,最惨淡的时候只有王晓西1个人。那晚上完课,老师竟然专门站起来向她——唯一的学生表示感谢,感谢她来到课堂。
古希腊语、拉丁语和古希伯来语被并称为世界上三大“死去的语言”,在时间长河中停止了发展和更新,但却是现代“活着”的十几种语言的先祖,尤其在考古界的作用不言自明。千年前的文字通常写在莎草纸或刻在泥板上,一旦被考古人员发掘得见天日,便需要大量专业人员去翻译。她们这个专业毕业的学生,很多从事的就是这样的工作。
每学期,雅典大学都会举办五六场考古讲座。来自各个国家考古领域的专家们,凡是有了新的发现就会和雅典大学联系,并且十分乐于分享自己的学术成果。这种分享的精神让王晓西感动,至少在考古界已经实现某种意义上的天下大同。“大家把这些历史遗产视为全人类共同拥有的,愿意不分国别地共享这些最早期的人文资源。”
所有科目中最难的是古希腊考古,她只得了5分,但也及格了。而最严格的教授则是教文学的女教授,王晓西听说她是剑桥博士毕业。这名女士不但出的考题刁钻,平时留给学生的课业负担也很重。“她的PPT好多,12节课就是12个全英文的PPT,每个PPT都有至少100页。”
考古、历史研究和文学这三门课的PPT都是动辄100页甚至更多,她把这三门课每一页PPT都手抄下来,复习整理。王晓西这代人,英语程度大多一般,因此不得不边抄边查生词。然后翻译通篇文档,强化记忆。
如今回头看第一学期,她感叹自己磕磕绊绊但还是走到了目的地。女儿小雨的评价是“虽然低空飘过,但能过就不错了”。
让她自豪的是,自己是班上的中国学生中唯一全科通过的。
最喜欢美狄亚
新学期开始了,王晓西最近正忙于爱琴海文明的阅读作业。在这里,老师鼓励学生们自由思考,并随时记录与分享自己的想法。王晓西在阅读过程中留下了一句感想:“古希腊成了人类的一个进化通道。”老师看后说:“我强烈同意你的观点,你应该在班上和大家一起分享自己的想法。在这里读书,就是鼓励你拥有自己的观点,建立自己的思考体系。”
在古希腊语中,ethos(道德)、pathos(情感)和logos(逻辑)这三个词构成了这门语言发展的三个重要支点。亚里士多德、柏拉图等人就是基于这三点思考、论述,而这些塑造思维能力的词汇后来传播到了欧洲大陆,很大程度上奠定了后世的思维体系。
古希腊文学中塑造的那些经典人物形象,也极大影响了后来的文艺创作。王晓西说,自己最喜欢的人物是美狄亚。古希腊著名悲剧大师欧里庇德斯的这部作品,被称为“三大悲剧”之一。美狄亚利用魔法帮助伊阿宋盗走“金羊毛”,但却遭到丈夫出于政治目的的背弃,于是展开一场淋漓尽致的疯狂复仇行动。
“你可以在她身上一窥现代女性的一些特质,因为她的角色设定是一个有魔法的人,导致很多男人怕他。”在王晓西看来,这是一个隐喻。“一个女性如果具有非同一般的聪明才智,就会被认为无法控制,从而使很多人害怕并远离。”
她觉得,欧里庇德斯的伟大之处在于其对美狄亚的塑造具有深刻的复杂性,因而使这个人物得以突破历史和时代背景的限制,即使在2000多年后的今天,仍然能在人们的思想深处引起某种回响,产生共鸣。
人们大多只看见美狄亚的疯狂和偏执,而王晓西则更关注她的勇气和决心,这两点也让她得以观照自身。
追求内心认可
当王晓西退休留学的故事在网上传开后,评论并不意外地走向两极。叫好称羡者有之,但也有很多人无法理解她的选择。
“他们说我这把年纪了还出去干啥?又耽误自己女儿,还不好好照顾老公。总之,说我很自私。”她说,“当那些人作出这样的评价时,我知道他们已经自觉地站在另外一个体系里,而我不在其中。在我的认知体系里,我认为自己是一个自尊自爱的人,人生不受限的人,我有权利去追求我要的东西。”
她坦率承认,一些家人也不能理解这种“离经叛道”的行为,他们提醒她注意自己的身份。
“我觉得自己首先是一个人,其次是女人,再往下才是妻子、母亲、女儿的身份。而我不同身份对应的关系意味着对方也应是一个独立个体,他们也该自我实现、自我完成,至少要能自己照顾自己。”
来自亲人和陌生人的质疑和指责,是否搅扰过她的心情,即使只是短暂的?她回忆起一桩发生在自己年轻时的事。
在华师大期间,王晓西像这座城市里很多年轻女性一样,养成在太阳底下打伞的习惯。“上世纪80年代末还没有精致的遮阳伞,所以如果你拥有一把稍微轻点的折叠伞,就觉得像女孩子的饰品一样。”
大学毕业后分配回异地工作,在七八月份的烈日下,她也像在上海时一样撑着阳伞走,不想却引起围观。“刚开始我有些慌乱,因为他们都在说,那个人头上那块天下雨了。但是很快我就恢复镇静,我骄傲地打着伞走,感觉自己是一道风景线。”
现在突然回想起来,她觉得自己骨子里就有一种敢走自己的路,不怕别人评头论足的精神。这样的性格有时难免让她陷于一些困境,这时她就想起父亲。王晓西的父亲曾经开过大卡车,他说,开车的时候视线会有盲点。“每个人在生活中也都有盲点,你看不到自己的某些问题。”父亲告诉她,“所以你要理性分析别人对你的批评,有些是可以帮你成长的。但对于那些纯粹恶意发泄的人则不要在意,要有足够的定力不受影响。”
王晓西说,自己因此早早养成不去在意旁人对她认可或者不认可的态度,因为她活着只是为了追求自我内心的认可。
拔了“那一根刺”
今年春节,王晓西的先生原本打算去三亚和他母亲、兄嫂等家人团聚,但临时变卦,嘱咐女儿小雨给自己订了去雅典的机票。
“我问为什么,他说过年去三亚和来雅典花的钱是一样的,那还不如来这里,哈哈。”这个57岁阿姨的笑声中流露出一种少女感,“他没有直接说想来陪老婆,就用钱作为借口,但我都知道。”
这在王晓西看来,是属于自己的一次大型胜利。丈夫是一名经济学博士,来自一个保守的家庭。在丈夫家,春节是一年到头最大的事。他们热衷和一些八杆子打不着的亲戚拜年吃饭,一切都是为了面子,各人有各人要挣的面子。
她很快看穿这一切,于是拒绝再陪丈夫回老家过年,这自然招致了非议,但她不在乎。“我从来不演,我就是真实的我自己,我要自己舒服。”
而这一次,为了漂洋过海去陪伴太太,丈夫放弃家中最重要的传统。在那段期间,两人产生了很多思想上的碰撞,她可以明显地感觉到先生在改变。
她和先生分享自己邻居的故事,因为太太的缘故,邻居兄弟间长期不睦,但当他知道侄子考上大学时,立刻邀请孩子来到雅典。给他买礼物,请他吃大餐,并让他住在自己家里。王晓西问邻居,“从没埋怨过自己的太太吗?”他答,“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你要去尊重。”先生听完沉默良久,说多接触一些不同的文化是件好事。
过完这个春节,王晓西把丈夫送上回上海的航班。那一刻她觉得,自己心里长久以来的“那根刺”终于被拔了,而刺眼也正在慢慢愈合。
后记
上学期,王晓西GPA总成绩达到6.2分,这学期的目标是努力争取再进步一点。但她毕竟已经57岁,有时候感觉体力背叛了自己的意志。于是就不得不放下书本,去休息一阵。
“等第二天太阳出来以后,就又觉得心情挺好的。”她说,“一个人的生命真是有限,我希望自己长命百岁,但一回首60年都快过去,所以时间真是不等人的。那么,我为什么不能好好享受自己想过的生活?”
过年大扫除的时候,她把那些从前舍不得扔的东西一次性做了断舍离,并且宣布,“现在开始,我要用最好的、最新的东西,我过一天就要有赚到一天的好心情。”
前些天,当地经历了一次降温,突然降到零摄氏度以下。王晓西找出少有机会穿的靴子和皮羽绒服,上身以后发现真的很重。“但是我想:我的天,这么好的衣服我为什么不穿?我就要打扮得漂亮一点。然后穿着靴子嘎吱嘎吱走去学校,靴子是牛皮的,我感觉自己就像一头牛一样,牛气冲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