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椒文章网 手机版
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广东以色列理工学院毕业生刘小奇:以退为进,海阔天空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07 17:47:00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

2025年,广东以色列理工学院(以下简称“广以”)第五届本科毕业生即将踏上新的征程,广以推出2025届本科毕业生系列专访,分享学子们关于热爱、坚持与蜕变的闪光时刻,记录他们如何以奋斗为笔,绘就属于自己的星辰大海。

从听不懂课、频频挂科,到直博录取,刘小奇在广以书写了属于自己的“翻盘”剧本。在饱尝困难与挫败滋味的数学求索路上,“放慢脚步、专注科研”是他的答案之书,几年沉淀换来的破土生长,终在更广阔的天地中开花结果。

心态转变:“不懂得取舍,就会得不偿失”

“我是一个比较没有数学天赋的人,”刘小奇多次表示,“不太具备把抽象的东西具象化的能力。”进入大学,他发现高中时训练出的计算能力不再“通行”。听不懂的数学课堂,伴随着接踵而至的考试不及格和强制性课程,一度让他陷入焦灼。“我越想把学分赶上去,就越要报很多课。”刘小奇回忆起自己大二时的状态,“但得到的结果却是相反的,因为我每门课都学不扎实,挂科就更多。”

为了打破这种恶性循坏,他决定放慢脚步,将目标调整为5年毕业。“这是最大的思维转变,”他笑笑,“退一步海阔天空。过了那一阶段,我的心态就稳了。”自那时起,他不再担忧延期毕业,开始以坦然的心态接受大学多上一年的捶打,学不好的课就重修,难以突破的研究就多磨,消化不了的知识就多问,一点一点积累,在稳扎稳打中“静待花开”。

“虽然过程比较曲折,但结果是好的。”当修了四次的群论从59提高到100分,当每个学期的绩点一格格爬升,当直博硕士录取纷至沓来,曾经被迫延长的赛道,也成了助力他加速奔跑的最佳辅助。“没有多上的这一年,我是肯定不可能获得这些录取的,”他常庆幸自己当初的选择,“最重要的就是沉下心来,不要浮躁。不懂得取舍,就会得不偿失。”

刘小奇曾担任广以第三届学生会主席

科研之路:“它的成就感来得慢,也来得大”

如愿的申请结果,除了有扎实的学业成绩托底,更得益于刘小奇早早积累的科研履历。大一暑假,他便申请进入物理系副教授Khadga Karki的课题组,并在大二上正式入组。“虽然我不是物理专业的,但是我会写程序,”刘小奇解释,“可以给实验室里机器做二次开发,利用编程提升做实验的效率。”

一次次实验的思考与验证,带来了专业所学落到实处的成就感,也提升了刘小奇在信号处理和算法优化方面的能力。2023年初,他与团队成员通力合作,在研究中利用C/C++和图形用户界面开发实验设备,优化测量效率,最终以第三作者的身份发表论文于高水平SCI期刊ACS Photonics(IF:6.5)。

刘小奇与课题组成员,右一为广以副教授KhadgaKarki

进入大四,为了拓展在计算机领域的研究经验,刘小奇选修了“计算机科学项目”课程,并在Guillermo Morales-Luna教授的指导下,开展了与理论计算机科学相关的项目,也找到了更为精准、也更符合自身兴趣的密码学研究方向。项目结束后,他主动争取机会,询问教授是否有其他科研项目可以参与,表示不计学分也愿意投入其中,最终顺利加入教授课题组。

当Cryptography期刊(JCR Q2)的录用通知落入邮箱,刘小奇也迎来本科阶段首篇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的SCI文章。该研究历时半年,基于切比雪夫多项式的编码框架,深入探究其常见攻击的有效性,以及攻击在特定情况下的失效原因,并调整了框架参数,从而提升了该系统的鲁棒性。项目中积累的实战经验,也成为他获得博士录取的“决胜关键”。

“科研是一个需要沉下心来做的事情,不能急于求成。它的成就感来得慢,也来得大。”在刘小奇眼中,科研成果以月或以年计,“等待”是常态,“无果”更是家常便饭。只有耐住性子,保持专注,才有可能水到渠成。(中国教育新闻网记者 焦小新)

本文经原创认证,作者,访问查询获取授权信息。

声明: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邮箱地址:jpbl@jp.jiupainew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