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清远市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的壮乡瑶寨间,韦先敏、韦先田兄弟脱下军装,却始终坚守军人本色,从军营“老战士”转身为民兵“新尖兵”,在新的“战场”上续写着“迷彩人生”。
“负重30公斤跑5公里,每一步都似踏在刀尖上!”摩挲着掌心的老茧,韦先敏回忆起在武警部队服役时的峥嵘岁月。2014年某个夏日,骄阳似火,训练场的地表温度高达50摄氏度。在战术训练中,韦先敏膝盖不慎擦伤,鲜血瞬间染红了迷彩裤。然而,他没有丝毫犹豫,咬着牙继续完成整套低姿匍匐动作。粗糙的沙石不断摩擦伤口,在训练场拖出一道带血的轨迹。
正是凭借这股韧劲,他连续多年斩获“优秀士兵”奖章,成为战友口中的“拼命三郎”。他的训练笔记里密密麻麻记录着:“军人的字典里没有‘退缩’二字,每一次伤痛都是成长的勋章。”
服役8年的弟弟韦先田,在解放军某部高原驻训基地同样书写着属于自己的荣光。高原之上,空气稀薄,含氧量不足平原的60%。面对如此恶劣的环境,韦先田主动挑战极限。在一次负重拉练中,他背着25公斤的装备,顶着凛冽的寒风前行。
呼啸的狂风像刀子般割着脸颊,嘴唇被撕裂渗血,他却浑然不觉,依然冲锋在前。在某次综合演练中,任务艰巨复杂,韦先田带领班组连续奋战数小时。当体力严重透支时,他凭借顽强的意志坚守到最后一刻,成功完成任务。“军人就要在极限中突破!”韦先田眼神中透露出的坚毅,与哥哥如出一辙。
带着军营赋予的坚韧与本领,退役后的韦氏兄弟毅然加入连山基干民兵队伍。他们将军事素养转化为新战场的战斗力,迅速成为队伍中的骨干力量。
今年4月,连山某民兵训练场,一场紧张激烈的实战化训练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韦氏兄弟无疑成为场上最引人注目的焦点。只见韦先田驾驶着冲锋舟,在湍急的河流中穿梭。河水奔涌,漩涡暗藏,礁石在激流中若隐若现。
韦先田全神贯注,凭借精湛的驾驶技术,灵活地绕过激流中的礁石,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向“落水者”抛投救生圈。整套动作行云流水、一气呵成,现场的教练员不禁连连赞叹:“这技术比专业救援队员还娴熟!”另一边,韦先敏半跪在地上,耐心细致地指导着民兵操作救生抛投器。“握稳发射器,注意风向!”他一边示范,一边讲解要点。在他的悉心指导下,救援绳索如离弦之箭,精准命中目标。
作为基干民兵“双料尖兵”,兄弟俩各展所长,在新的岗位上发光发热。韦先敏凭借丰富的户外经验,创办了户外拓展公司。他精心打造国防教育“红色课堂”,将军事训练与爱国主义教育相结合。课堂上,不仅有理论知识的讲解,还设置了模拟战场、野外生存等实践环节。
截至目前,他已累计培训青少年超3000人次。其中,他设计的“野外生存安全教育”实景体验活动,通过模拟各种危险场景,让青少年在实践中学习生存与防护技能,有效提升了他们的应急能力。韦先田则将部队所学毫无保留地融入民兵训练中。
在“水面快速救援”科目训练中,他结合实际案例,创新训练方法,带领小组在考核中处置迅速有效,斩获高分。他常对队员们说:“我们虽然脱下了军装,但军人的使命永远在肩,每一次训练都要当作实战来对待。”
“向左50米,发现被困群众!”在一次联合演练中,韦氏兄弟再次展现出惊人的默契。韦先敏手持对讲机,冷静地统筹全局,根据现场情况迅速制定救援方案。韦先田则带领突击组驾驶橡皮艇,如离弦之箭般破浪疾驰。水面波涛汹涌,橡皮艇在浪尖上颠簸,但他们毫不畏惧。经过紧张的救援,成功营救了300米外的被困群众。这份默契,源于多年军旅岁月的锤炼,更源于对“民兵亦是兵”的坚定信念。
“我们是大山的儿子,守护这片土地是刻在骨子里的责任。”韦先敏的话道出了兄弟俩的共同心声。卸下橄榄绿的肩章,披上民兵迷彩的征衣,变的是身份,不变的是报国初心。他们以实际行动传承着新时代革命军人的使命,成为连山青年心中的榜样。如今在连山,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循着他们的足迹,毅然走入火热军营,投身国防事业。
文 | 叶剑斌 张宇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