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椒文章网 手机版
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从企业家到村支书 他把落后村“变”成全国文明村 | 致敬了不起的“你”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28 17:04:00    

4月28日,庆祝中华全国总工会成立100周年暨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在北京举行,济南市平阴县东阿镇北市村党支部书记史兴顺作为全国劳动模范受到表彰。

2010年,史兴顺还是身价千万的企业老板,却甘愿回到“民心散、村风差、家底薄”的家乡任职。“村子这个样,谁来也白搭。”说起治村发展,村民们纷纷摇头。“我要改变家乡的面貌。”他暗下决心。

16年的时间,史兴顺将曾经贴着“软弱涣散”和“省级贫困村”双重标签的老大难村,变成了集体年收入超500万元的全国文明村,实现了当初的诺言。

第一次在村里主持工作 我有点懵

“兴顺啊,北市村缺了主心骨,党员队伍无法管理。你是党员,又是土生土长的北市人,先回村主持工作吧。稳住阵脚,给群众深入做工作,再把土地整理项目启动起来。”2010年,东阿镇的领导找到史兴顺,说出这样一番话。

当时,北市村“两委”班子像翻烧饼一样动荡不停,曾经有五任书记没干满届。村子建设落后,道路坑洼难行,村民自编顺口溜“北市铺,烂泥路,老少爷们同祈福,哪辈能走平坦路”。因为土地问题,200多名群众连续上访,村党支部书记无法开展工作,只好玩“失踪”,大家怨声载道。

“什么叫主持工作?”第一次听说这个词的史兴顺,有点蒙。一门心思干企业的他,内心陷入纠结。一边是企业需要打理,一边是组织的信任、村子的乱象。“这是我的家乡,这个时候要站出来,和群众风雨同舟,共同战胜困难,改变北市的散乱落后面貌!”思索再三,他下定了回村的决心。

村里只有现金115.43元,欠账4.3万元……这是史兴顺刚到北市村的现状。抓什么,怎么抓,才能改变北市村的面貌?他经过与党员群众谈心,发现北市村最大的问题不是钱,而是人心涣散。只有先凝聚人心,才能走好发展之路。群众对党员干部不信任、不理解、不支持,是首要解决的难题。

村里道路烂,村民怨声载道,就先修路。当年,北市村中央有一条主道,群众占街、占地、路边随意种树、私搭乱建厕所、猪圈现象严重。要想修路,就要清障。“我带领村‘两委’干部开始给路两旁16户村民挨家挨户做工作。先做党员的工作,要求党员带头伐树,攀亲戚、拉家常,终于把党员工作做好了。”史兴顺对当初的一幕如数家珍,对于难点户,每做通一家工作,就在大喇叭上大张旗鼓地表扬。同时,也表扬干部有能力,增加了凝聚力,赢得了“两委”班子的支持信任,越落后的户家,越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最后招不住劲,就把树砍了。

“道路修好后,村民算是认可了我这个新上任的支部书记,村党支部也重新占据了主导阵地。”就这样,史兴顺取得了村民的信任。

10天内要回了被占多年的承包地

北市村的集体经济很薄弱,原因就是承包地管理混乱,村集体160多亩承包地被部分群众强占多年,不交承包费,严重损害了村集体和群众利益。“那些乱占承包地的人都是村里的‘难缠’,干脆起诉到法院算了。”有人给史兴顺支招儿。但他却觉得,村民都好面子,直接起诉可能立竿见影,但也会让对方记仇,以后的工作更不好开展,“我就把100多户乱占承包地的人集中在一起开会,让他们在10天内交上土地或承包费。”

当然,村民不会这么容易就交出土地或承包费。不过,史兴顺自有办法。他把乱占承包地和不交承包费的人名写在展板上,然后把展板拉到集市上敲锣打鼓,让大家都认识认识,看看谁丢面子。占地的村民一看村里动真的,10天之内,全部交回了土地。

2013年,有一名村民拖欠了1314元的土地承包费,说什么也不交,成为了村里的反面典型。史兴顺就带着人去村民家里打扑克吃饭,一连去了4趟,终于要回了承包费。“年底我还给他颁发了‘支持村务’奖,他都不好意思上台了。”他笑着说。

承包地收回来了,怎么让土地利润最大化呢?史兴顺想了个办法,那就是“三个三分之一”。根据北市村实际,把全村土地全部整合。三分之一流转给企业自主经营,种植花卉等高附加值作物,党支部做好全程服务,保证企业收益。三分之一由村委和企业共同投资,五五分成,村集体收入全部分给群众,实现共同富裕。三分之一由村集体投资,群众来经营,群众和集体二八分成。

“我们通过‘三个三分之一’的土地流转模式,把党支部、企业和群众紧紧捆在一起,大大降低了风险。”史兴顺告诉记者,同时也为周边村提供了可复制、可借鉴、可推广的发展模式。

种地赚了算你们的 赔了算我的

“要想穷,种大棚。种桑养蚕,不是一年就是两年。”“喇叭一喊,种啥啥惨。”北市村曾经的惨状,被百姓编成了顺口溜。原来的北市村主要以大田农作物为主,没有产业基础,1400多口人,“死守”着各自的一亩多地,靠土里刨食只能稀里糊涂地填饱肚子,摆脱贫困比登天还要难。一年下来,村民手里根本落不下钱,贫困户164户、462人,占到全村总户数的40%,人均收入不到3000元,是平阴县贫困人口最多的村庄。

为了摆脱窘境,史兴顺开始发展产业,经多方考察,决定流转土地100亩打造中药材基地种植瓜蒌。有过之前种啥赔啥的失败“经验”,群众既不反对,也不赞成,就是没人愿去种。“赚了算你们的,赔了算我的。”为打消村民顾虑,史兴顺当场许下承诺。

听到史兴顺的承诺,有20多户村民感觉可行,种起了瓜蒌。“那年的收购价格是1.6元一斤,一亩地最少产量2000多斤,收入3000多元,亩产量高的可收入五六千元,20多家种植户每家增收2万多元,村集体增收8万元。”他说道,年终表彰大会上,给发家致富的典型户每亩奖励500元,谁种得多,谁种得好,上台介绍经验,让种植户经济上得实惠,精神上有荣誉,也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激发大家脱贫致富的信心和决心。

2017年,北市村引进种植扶郎花。“临沂种植花卉的满经理,需要1000亩土地,我答应他3天就能流转出来,当时他满脸不相信。”史兴顺说道,他拿出50万块钱,3天流转不完,这钱就归对方。3天以后,他把流转出的土地交给满经理,并且老百姓不要一分地上附属物补偿款,满经理竖起大拇指。随即就建起扶郎花大棚,花卉成功上市,销往北京、上海等地,供不应求,每亩地能挣10多万元。

舍得扑下身子实干 没有什么事干不成

乡村振兴,治理是保障。在修路过程中,史兴顺发现,通过广播表扬带来了不错的效果,在农村,家家户户都有荣誉感,都愿让人夸奖,不愿让人戳脊梁骨。村庄要发展,必须先转变村风,提升村民素质,以此为开端,史兴顺摸索出一套“以德治村”的管理路子,以“德治”为先导,广泛凝聚社会共识,引导村民崇德向善,涵育良好家风、文明村风。

为群众搭好台子,不放弃任何表彰群众的机会,让村民形成干事创业的氛围。“引导村民说出彩话、做出彩事,哪怕说一句正能量的话,做一件小小的好事,我们也在全村大张旗鼓地表彰宣传。我们对于群众的贡献,既要口头表扬,也要书面表彰。”史兴顺说道,从2010年起,他就开始谋划召开村级十星级文明户表彰大会,拿出1万元到2万元重奖村里的好媳妇、好婆婆、好党员、致富带头人、诚实守信者等星级文明户。

在史兴顺看来,乡村是熟人社会,单靠法制难以解决所有问题,也不能根治,只有德治、自治、法治相结合,创新基层治理新模式,才能推动乡村振兴。北市村从2010年下半年以来,没有12345投诉,没有上访信访,更没有刑事案件的发生。

“从担任党支部书记到现在,我感觉要把一个村治理好、发展好,必须要有听党话、跟党走的坚定信念、全身心为群众服务的崇高情怀、敢想敢干会干的做事能力。”谈起多年来的任职经历,史兴顺感慨颇多,党支部书记自身要正,把“公”字放到第一位,一碗水端平,就会赢得老百姓的心。又要有敢于担当、开拓创新的无畏精神,舍得扑下身子实干,没有什么事干不成。一切工作,都要让村民参与,使村民受益。

记者:王铮 记者:杨璐 摄像:张文龙 剪辑:张文龙 编辑:刘雨 校对:李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