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你悠然走进超市的洗护用品区,那摆放得满满当当的肥皂货架,瞬间映入眼帘,就像一个色彩斑斓的小世界,让人目不暇接。各种各样的品牌,奇形怪状的造型,还有那散发着不同香味的肥皂,整整齐齐地排列在货架上,好似一群等待检阅的士兵,个个都铆足了劲,试图吸引顾客的目光,热情地呼喊着:“选我,选我!”
在挑选肥皂时,不少人就像被施了神秘魔法,完全被那迷人的香味和精美的包装迷得晕头转向。他们在货架前慢悠悠地踱步,眼神在一块块肥皂间来回穿梭,最后往往仅凭这两个表面因素,便匆匆做出了选择。在日常生活里,肥皂的使用频率相当高,很多人对肥皂那可是喜爱有加,甚至有人用同一块肥皂洗脸、洗澡、洗手,觉得这样既方便又能节省开支,一举两得。然而,大家或许不知道,肥皂背后隐藏的门道,远比我们想象中复杂得多。
近些年来,随着研究的深入,一些有关肥皂成分以及致癌风险的研究数据渐渐出现在大众视野。虽说截至目前,还没有哪个国家明确将某类肥皂判定为致癌物,但不得不注意的是,一些肥皂中的关键成分,早已被众多权威机构列入潜在风险的名单里。今天,就来给大家好好讲讲这四类需要格外警惕的肥皂。
含三氯生的肥皂:抗菌功效下的 “暗箭”
在过去,三氯生(Triclosan)在肥皂里极为常见,尤其是那些打着 “抗菌”“抑菌” 旗号的肥皂,几乎都少不了它的身影。很多人理所当然地认为,杀菌效果好,那肯定是多多益善。但现实却并非如此简单。早在 2016 年,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就郑重发布禁令,明确禁止在洗手液、沐浴液这类产品中使用三氯生。这背后究竟有着怎样的原因呢?原来,经过研究发现,缺乏足够长期的研究数据来证实三氯生对人体的安全性。不仅如此,在动物实验中,科学家们发现三氯生会像个调皮的捣蛋鬼,干扰内分泌系统,严重破坏甲状腺功能。更可怕的是,它还和某些类型的乳腺癌细胞增殖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美国明尼苏达大学曾开展过一项研究,在小鼠模型中模拟了三氯生长时间暴露的环境。实验结果着实令人担忧,小鼠的肝脏组织氧化损伤明显加重,细胞再生能力也大幅下降,最终甚至诱导出了类似肝癌前期的病变。研究还指出,三氯生被皮肤吸收后,会悄无声息地在体内慢慢积累。而肝脏和肾脏作为人体主要的代谢和排泄器官,长期处于低剂量暴露状态下,也面临着潜在的风险。
2021 年,中国消费者协会对市面上 20 种洗护类肥皂进行了成分抽检。检测结果显示,有 3 种样品明确标明含有三氯生,还有 1 种样品虽然包装上没有标注,但检测时却发现了痕量残留。对于普通消费者来说,根本没办法仅凭肉眼识别肥皂里是否含有三氯生。这就充分凸显出加强对成分标签监管和解读的重要性,我们不能仅仅依靠产品的宣传来判断其安全性。
香精含量高且来源不明的肥皂:香味背后的 “陷阱”
在超市的肥皂货架上,有一种香味型肥皂格外显眼,数量众多,尤其是那些价格较为亲民的产品。它们色彩绚丽夺目,香味浓郁得仿佛要将整个空间填满,玫瑰香、牛奶香、柠檬清新味等,各种香味应有尽有,就像一个小型的香水专柜。然而,当你仔细查看成分表时,往往只能看到简单的 “香精” 二字,至于这些香精到底是由哪些香料组成的,却无从得知。
实际上,许多香料都是人工合成的,像苯甲醛、苯乙醇、香兰素等衍生物都在其中。虽说单次使用这些香料对皮肤的影响可能微不足道,但要是高频率使用,部分人就会出现过敏反应。皮肤屏障会在不知不觉中遭到破坏,角质层也会逐渐变薄。长期处于这种刺激状态下,皮肤细胞发生突变的风险便会增加。特别是某些合成香料中含有的邻苯二甲酸酯,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 “内分泌干扰物质”。这种物质能够通过皮肤、呼吸道或者消化道进入人体,对生殖系统和免疫系统的发育产生不良影响。
有研究在母体的羊水和乳汁中检测出了痕量的邻苯二甲酸酯,这表明这类物质具有一定的生物蓄积性。虽说通过肥皂香味长期吸收的剂量相对较小,但对于孕妇、儿童等敏感人群而言,其中潜藏的风险可不容小觑。
含人工染料的鲜艳肥皂:美丽外表下的 “危机”
在市场上,有许多肥皂看起来十分诱人,比如那些所谓的 “水果香皂”“花瓣手工皂”,它们外表五彩斑斓,犹如一件件精美的艺术品,让人忍不住想要伸手把玩。可实际上,这些漂亮的颜色都是人工染料调配出来的。在部分劣质产品中,可能会添加偶氮染料,这类物质分解后,有可能释放出芳香胺。而某些芳香胺,已经被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列为 2B 类致癌物,也就是对人类可能致癌。
在皮肤完好无损时,人体对这类物质的吸收量或许不高。但要是皮肤出现破损、患有湿疹,或者角质层功能下降,皮肤的渗透性就会大大增强。2020 年,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对一批彩色手工香皂进行了抽检,结果发现有 2 个样品检测出了禁用偶氮染料残留。其实,这个问题在行业内并不是什么秘密,只是普通消费者根本无法分辨一块香皂的颜色是如何产生的。厂家在标注成分时,往往不会详细说明使用了哪种染料,只是笼统地写 “色素” 或者 “CI 编号”,消费者即便看到这些标注,也难以知晓实际成分。
碱性强且未调节 pH 值的肥皂:清洁力背后的 “伤害”
在不少宣称 “去油强”“洁净力高” 的肥皂品牌中,常常能见到碱性强且未调节 pH 值的肥皂。这类肥皂用于洗衣洗碗或许还能发挥出不错的功效,但令人担忧的是,很多人却将其用于洗脸洗澡。这类强碱性肥皂的 pH 值通常在 9 以上,对皮肤的角质层具有很强的破坏性。长期使用,会导致皮脂膜受损,皮肤的水分大量流失,进而出现干燥、脱皮、敏感等问题。对于本身就有皮肤病史,或者皮肤屏障较为脆弱的人来说,这类肥皂简直就是慢性刺激源,会让皮肤长期处于炎症微环境之中。
医学研究早已发现,皮肤长期处于炎症状态,与某些皮肤癌,如基底细胞癌、鳞状细胞癌的发生存在关联。虽说不能绝对地说使用这类肥皂就一定会患上癌症,但让皮肤长期处于炎症状态,无疑为细胞变异创造了条件。在《皮肤科学杂志》发表的一篇综述中提到,强碱性洗涤产品是导致皮肤 pH 失衡的主要外部因素之一。特别是洗手过于频繁、洗澡时间过长,都会使皮肤原本维持在 4.5 - 5.5 之间的弱酸性状态被彻底打破。
不少老年人习惯用一块肥皂从头到脚清洗,他们的皮肤本身就比较薄,再使用这种碱性肥皂,时间一长,就会感觉皮肤又痒又干,反复抓挠之后,皮肤会变厚、发红,甚至颜色加深,最终可能形成慢性皮肤病灶。广东皮肤病防治研究所的门诊数据显示,在 65 岁以上因皮肤干裂、瘙痒前来就诊的患者中,超过 60% 的人都有使用强碱性肥皂洗澡的习惯。
然而,问题的关键不仅仅在于肥皂成分本身,更在于消费者根本无法识别其中的风险。很多肥皂的包装根本不标注完整的成分,有的只列出几个 “主要成分”,有的甚至只是简单地写上 “表面活性剂、香精、色素”,连具体的化学名称都没有。普通消费者又不懂得如何查看成分表,往往只关注味道和清洁力,一旦形成使用习惯,可能几十年都不会改变。这才是真正令人担忧的地方。
有的人或许会问,那到底有没有完全安全的肥皂呢?这个问题很难一概而论。即便是成分安全的皂基产品,如果使用方法不当、使用频率过高,或者不适合自身的肤质,同样可能引发问题。不同的皮肤类型,适用的清洁强度也有所不同。婴儿、孕妇、老人以及皮肤病患者,都不适合使用香味浓烈、泡沫丰富、碱性强的肥皂。如今市面上一些号称 “中性肥皂” 或者 “婴儿皂” 的产品,实际上成分并不温和,只不过是打着营销的旗号罢了。
要想解决这个问题,并非要完全摒弃肥皂,而是要让日化产品的成分更加透明化,标签更加标准化,同时普及消费者识别成分的能力。监管机制也不能仅仅关注药品和食品,对于日用化学品的成分审批和风险提示,同样需要有科学依据,并制定分级策略。只有当 “使用肥皂” 这件看似平常的小事,也能得到应有的重视,我们才能让日常的清洁行为真正回归健康 。
【本内容为故事类医疗健康科普文章,文中除了健康科普内容所出现的任何人名、地名、事件均为艺术加工,并非有意冒犯或贬低任何个人、团体或组织。如有雷同,纯属巧合,请理性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