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椒文章网 手机版
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江苏盐城:融大局大势 绘发展新景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11 10:27:00    

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指出,经济大省在落实国家重大发展战略上应有更大的担当。江苏要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和长江经济带发展等发展战略中主动作为、协同联动。

作为江苏沿海地区的重要城市,我市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淮河生态经济带等多重国家战略的叠加效应下,通过优化产业链布局、强化平台载体建设、深化创新发展等途径,积极探索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径,勇当发展新质生产力重要阵地“碳路先锋”,以盐城所能更好服务大局所需。

入“群”进“圈”

借东风搭快车

长三角地区是我国经济发展最活跃、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之一,以不到全国4%的土地面积,创造全国近四分之一的经济总量。2016年,国家发展改革委、住房城乡建设部印发《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作为“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的连接点、江苏沿海中心枢纽,盐城入选长三角城市群规划。

202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入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上,要求长三角“进一步提升创新能力、产业竞争力、发展能级,率先形成更高层次改革开放新格局”。

高瞻远瞩,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全方位把脉定向,也深刻指明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优势所在、机遇所在、动力所在、使命所在、任务所在。

盐城历来重视接轨上海、融入长三角工作:

2004年,成为长三角城市经济协调会观察员;

2010年,长三角城市经济协调会第十次市长联席会议上,成为长三角城市经济协调会会员城市;

2016年,正式列入长三角城市群;

2018年,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成为长三角中心区城市之一;

2024年6月,加入上海大都市圈。

可以说,全方位、深层次融入长三角城市群后,盐城借“东风”、搭“快车”,发展也迎来最大机遇、最大势能、最大红利。

如何把自身发展融入协同发展大局,实现协调发展、有机融合,形成整体合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明方向,让要素在更大范围畅通流动,有利于发挥各地区比较优势,实现更合理分工,凝聚更强大的合力,促进高质量发展。

我市在长三角率先开通农产品直供上海的铁路专列,让清晨还沉睡在土地上的东台大白菜,中午就端上上海人的餐桌。我市农副产品供应占上海市场10%以上,成为长三角中心区农业经济总量超1500亿元的城市,稳居长三角中心区城市首位。

在区域协同发展方面,我市也展现出独特的战略视野。全面对标以上海为龙头的长三角中心区城市,推动一批制度创新经验在常盐、苏盐、沪苏等重点园区率先复制推广,高水平建设长三角一体化产业发展基地。截至目前,我市与长三角地区合作共建园区达14家,其中沪苏大丰产业联动集聚区是上海市唯一市级层面与外地合作共建的开发区。

2024年4月,盐城(上海)长三角高质量发展投资环境推介会上,18个重大项目成功签约,计划总投资298亿元;

2024年6月,由上海电气集团投资打造的全球最大风电试验平台,在黄海新区滨海港片区投运;

2025年1月,国家技术转移东部中心盐城分中心开园;

2025年以来,新开工长三角地区亿元以上项目76个;

……

识势、顺势、借势,才能成势。“入群”8年多来,盐城主动靠上去、精准接上去、全力融进去,挽起长三角城市之手,连接全国大舞台,成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深入参与者、有力推动者、积极贡献者。

组建联盟

加速融通共赢

千里秀美淮河一脉相连,蕴藏着数不尽的宝贵资源,所过之处皆是发展沃土。

2018年10月,《淮河生态经济带发展规划》获国务院批复,淮河生态经济带上升为国家战略。盐城抢抓机遇、勇担使命,全力书写带有盐城印记的“淮河文章”。

保淮河安澜,是发展所需,更是民之所盼。

我市地处淮河流域入海口,是淮河生态经济带出海门户。缘于特殊的地理位置,我市承担着其他28个市(县)尾水入海的问题,把淮河流域的生态维护好,必须上下游同步协调。

2022年,治淮迎来新节点——总投资439.85亿元的淮河入海水道二期工程在盐城、淮安两地同步开工,掀起新时代治淮兴淮高潮。这条“黄金水道”建成后,将实现淮河流域27万平方公里内河航道网与海洋运输直接贯通,盐城构建“海上联结南北、内陆贯通东西、向海融入中日韩”发展新格局的“任督二脉”将被彻底打通。

2024年10月,淮河生态经济带第五次省际联席会议和城市合作市长会商会在我市召开,沿淮5省29市(县)负责同志齐聚盐城,共叙淮水深厚情谊、共商发展合作大计、共同唱响新时代“淮河之歌”。自淮河生态经济带上升为国家战略以来,沿淮29座城市共担使命、抱团出圈,把历次行动宣言,变成持续不断的“合作清单”“丰硕成果”,守护绵延的文化根脉、畅通鲜活的生态绿脉、壮大涌动的经济动脉。

今年,淮河入海水道二期工程进入全线开工建设高峰期,在续建47.9公里河道工程、10座穿堤建筑物基础上,新开工29.4公里河道工程、5座穿堤建筑物、1座桥梁工程及渠北影响工程,年度投资计划达30亿元。

“为确保今年任务圆满完成,我们正月初四就全面复工,现已投入施工人员1800余人、施工机械设备1300多台(套)。”市水利局有关负责同志表示。

为策应“水运江苏”建设,我市着眼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和功能提升,统筹推进港口、航道、公路、铁路等重大项目建设,构建沿淮综合交通运输走廊,为发挥淮河黄金水道效应、打造淮河出海门户提供有力支撑和坚强保障。

港口建设方面,统筹推进四大港区优势互补、错位发展,不断提升港口能级,盐城港大丰港区、射阳港区、滨海港区和响水港区全部获批国家一类开放口岸,拥有万吨级以上码头泊位26个,航线总数达55条。航道与航线建设方面,优化联运布局,加强资源整合和揽货拓源,开通省内至淮安、宿迁、徐州,以及省外至安徽蚌埠港、山东济宁港等内河航线。立体交通网络方面,加快完善货运枢纽集疏运功能,建设能力匹配的铁路、公路连接线,为推动淮河沿岸建设高效顺畅的公铁水联运体系贡献力量。

与淮河共奔流,抢抓机遇、勇担使命,盐城的图强之路步履铿锵。

科创赋能

澎湃蓝色动能

浩瀚黄海,长风万里,不仅赋予盐城“世界自然遗产”“国际湿地城市”的美誉,更孕育了“向海图强”的开放胸襟。

全国首批、江苏唯一的碳达峰试点城市,省委、省政府支持的绿色低碳发展示范区建设城市,长三角地区首个千万千瓦新能源发电城市,建成全球单体规模最大的滩涂风光电产业基地……越来越多的开创之举在这片土地发生。

作为江苏沿海地区的重要一环,盐城积极抢抓新一轮江苏沿海高质量发展机遇,以“勇当排头兵”的奋进姿态,坚定向海图强,努力建成全省海洋经济的重要支撑、全国沿海地区海洋经济创新发展新高地。

今年,“发展海上风电”首次被写入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当前,我市海上风电产业发展迅速,已形成全国最大规模的海上风电产业集群,成为全国乃至全球的标杆。截至目前,盐城海上风电整机产能已占全国40%以上,海上风电装机容量超554万千瓦,约占全省46.9%、全国13.4%、全球7%。同时,盐城相继引进金风科技、远景能源、上海电气等国内外知名风电整机制造企业,构建起相互协作、功能错位的产业链条。

循着风电产业的成功路径,光伏产业也驶入快车道。我市充分利用沿海滩涂资源,大力推广光伏发电技术,构建“光伏+农业”“光伏+渔业”等发展模式。特别在“风光渔”互补产业基地建设方面,盐城走在全国前列。该产业基地通过立体开发模式,实现风能、光能和水产养殖的有机结合。

绿色赛道上,不管是风电产业的崛起,还是光伏产业的蓬勃发展,都离不开技术的不断创新和突破。

西伏河绿色低碳科创园作为全市创新“核中之核”,聚焦盐城重点发展的“风电、光伏、氢能、储能、零碳、海洋经济与现代农业”七大领域,进行一系列创新实践。一年来,已集聚高水平科创项目35个、大院大所项目6个、央国企项目5个和行业龙头企业4家,实现科技成果转化15项,争取市级专项政策、基金支持6项,创成国家级创新中心1个。

江苏沿海可再生能源技术创新中心聚焦海上风电、海上光伏两大核心领域,围绕氢能、储能等可再生能源方向,深入开展共性技术研发与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去年,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的王一波研究员团队,创新性地提出可再生能源全直流发电技术,可以让一台10兆瓦风电机组在每天8小时满发的情况下,多发800度电,一年可增加17万元经济效益。

2024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建立一批零碳园区。消息一出,盐城再次引起广泛关注。

作为全国首批碳达峰试点城市,我市积极探索不同模式下“绿电+”零碳产业园区建设路径。其中,射阳港零碳产业园以“绿电+新型电力系统”为特色,大丰港零碳产业园以“绿电+氢能”为特色,滨海港零碳产业园以“绿电+冷能”为特色,三家园区在相同赛道上避免同质化竞争,瞄准适合自身发展的方向发力,为全国建立一批零碳园区贡献不同样本。

如果说,盐城是借“风”跻身国家队,那手握“世界自然遗产”与“国际湿地城市”两张国际级名片,盐城已然加入“世界朋友圈”。

2023年,以“绿色低碳发展 共享生态滨海”为主题的全球滨海论坛会议在盐召开,吸引来自34个国家和组织的近千名代表参会。今年,盐城再次以“东道主”身份发出“绿色邀约”,向世界展示经济生态“双面绣”。

立足资源禀赋,用好机遇优势。煮海为盐的灶火已化作光伏矩阵里跃动的光斑,舳舻相接的盐运河道携着生机与活力一路向海,从未停止探索的盐城,一次次精准找到自己的时代“坐标”。(撰稿丨赵伟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