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过去的清明假期,全国铁路交出了一份亮眼答卷:累计发送旅客8588万人次,同比增长7.8%,创历史同期新高。
透过这张人气爆棚的出行答卷,我们既看到假日经济腾跃的袅袅春烟,更听见中国铁路高质量发展的铿锵足音。
优化运力配置,释放路网潜能。当前,我国“八纵八横”高铁主通道的加速成型,为应对大规模客流提供了坚实支撑。清明期间,日均开行列车超1.2万列,通过动态调整车次、加密热门线路、开行银发专列等举措,既疏解了“小长假”出行堵点,又激活了“毛细血管”的运输效能。从主干线到城际网,从朝发夕至到公交化运营,四通八达的钢铁动脉正让“人享其行、物畅其流”的愿景渐成现实。
服务创新赋能,激活消费活力。高铁“同城效应”催生假日经济新图景。高铁“3小时圈”的形成,使长三角都市群、粤港澳大湾区、成渝双城经济圈等区域间的文旅资源加速联动,“上午宽窄巷子品茶、下午洪崖洞观江”的跨省“微度假”成为常态。同时,铁路与文旅部门联合推出的“高铁+景区”联票、银发定制游等产品,让“诗与远方”触手可及。这些创新服务不仅输送客流,更带动资金流、信息流跨域奔涌,为“高铁+文旅”“高铁+商贸”等新业态注入强劲动能。
品质跃升筑基,擘画民生幸福线。中国铁路的“硬联通”离不开“软服务”的托举。电子客票全面普及、智能调度系统优化、12306候补功能升级等技术应用,使高峰时段购票成功率大幅提升;“空铁联运”“景交接驳”等一体化服务模式,破解“最后一公里”难题……从“走得了”到“走得好”,技术赋能与人文关怀的双重升级,既回应了百姓对美好出行的期盼,也为构建“双循环”格局提供了交通支撑。
清明铁路运输新纪录既是我国高铁发展成果的缩影,也是“流动中国”蓬勃生机的生动注脚。当“八纵八横”高铁网从蓝图化为纵横神州的血脉,这条承载民生温度、驱动经济跃升的“钢铁脊梁”,正为绘就中国式现代化新画卷注入澎湃动能。
(来源:中国网 作者:卢嘉茜 唐汉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