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外部环境不利影响加深,中国宏观政策如何应对,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
据新华社消息,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强4月9日下午主持召开经济形势专家和企业家座谈会,听取对当前经济形势和下一步经济工作的意见建议。
李强说,今年的形势比较特殊。一季度经济运行延续回升向好态势。同时要清醒看到,外部冲击对我国经济平稳运行造成一定压力。我们对此已经作了充分估计,做好了应对各种不确定因素的准备。我国的发展从来都是在克服困难挑战中前进的,只要我们坚定信心、团结奋斗,坚定不移办好自己的事,就一定能够化危为机,推动中国经济行稳致远。
李强指出,面对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做好二季度和下一步经济工作尤为重要,各项工作都要持续加力、更加给力。具体而言,要实施好更加积极有为的宏观政策,要做大做强国内大循环,要充分激发各类经营主体活力。他强调,实打实帮助企业解决发展中的困难,努力为企业提供更好的发展环境和政策服务。
及时推出新的增量政策
座谈会上,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副所长张斌、中泰国际首席经济学家李迅雷、京东集团首席经济学家沈建光、中国远洋海运集团董事长万敏、广西柳工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郑津、智元机器人联合创始人兼首席技术官彭志辉、福建纵腾网络有限公司总裁王钻等先后发言。
大家认为,今年以来,我国经济运行总体平稳、向新向好,发展新动能加快壮大。虽然外部环境变化带来不少困难,但我国经济优势多、韧性强、潜能大,发展前景长期看好。大家还就应对外部冲击、推动经济持续向好提出意见建议。
李强在座谈会上表示,要实施好更加积极有为的宏观政策,靠前发力推动既定政策尽快落地见效,根据形势需要及时推出新的增量政策,以有力有效的政策应对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
近日《人民日报》发布评论员文章《集中精力办好自己的事 增强有效应对美关税冲击的信心》。文章指出,未来根据形势需要,降准、降息等货币政策工具已留有充分调整余地,随时可以出台;财政政策已明确要加大支出强度、加快支出进度;将以超常规力度提振国内消费,加快落实既定政策,并适时出台一批储备政策;以实实在在的政策措施坚决稳住资本市场,稳定市场信心,相关预案政策将陆续出台。
中国银河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章俊分析,中国在政策储备方面具有巨大空间。过去一段时间,中国前瞻部署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大力推进房地产发展新模式、大规模化解地方政府隐性债务等,使得经济发展更加平稳健康。与美国相比,中国目前物价水平相对较低,这也使得我们财政政策进一步扩张更少受到通胀压力的掣肘。中国居民消费潜力巨大,“投资于人”战略方向准确、工具丰富,努力把消费打造成经济增长的主动力和压舱石,对于短期经济企稳和中长期结构调整都具有战略意义。
财信金控首席经济学家伍超明告诉第一财经,在多变的外部环境下,我国货币政策的重心将由一季度的“防风险”转向二季度的“稳增长”,降准有望先行、降息随后跟进,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也将较快出台。降准降息的落地时点除了要考虑金融市场稳定因素外,还要考虑一季度经济数据情况。
国家统计局将于下周三发布一季度经济数据,从1-2月份及3月前瞻指数来看,市场机构预判一季度经济增速有望在5%左右。春节假期消费热潮、科技创新亮点纷呈等,显示出我国经济有较好的增长潜力,叠加宏观政策靠前发力,一季度经济有望实现良好开局。
加大力度稳就业促增收
面对外需面临的不利条件,扩大内需成为关键之举。
李强在座谈会上强调,要做大做强国内大循环,把扩大内需作为长期战略,加大力度稳就业促增收,在抓好消费品以旧换新的同时加快释放服务消费潜力,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以高质量供给引领需求、创造需求。
张斌近期在参加中国宏观经济论坛(CMF)月度分析会时表示,扩大公共投资是短期内打破需求不足局面不可或缺且能够起到引领作用的手段,也是短期内提高居民收入和消费水平见效最快的支撑手段。
张斌表示,如果要走出需求不足,并让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恢复到2%左右的温和通胀水平,GDP需要填补5万亿-6万亿元的需求缺口。如果仅靠消费来填补这个缺口,那意味着消费增长需要达到15%以上。在当前环境下,要实现如此高的消费增速,收入必须有更大幅度的增长,而这显然是不现实的。仅依赖消费是远远不够的,必须通过“消费+投资”双轮驱动,特别是依靠公共投资带动整体需求回暖。
李迅雷近日撰文表示,为了应对美国超预期加征关税及后续可能出现的关税报复升级,必须扩大内需,畅通经济循环,尤其要通过大力度促消费来改善供需关系。需要及时采取应对方案,如对财政预算结构和支出规模再调整,增加财政支出中用于消费的比重,适度降低用于投资的比重,同时再增加赤字规模,用于惠民生、促消费。具体举措方面,可以再增加1万亿元超长期特别国债用于促消费,可以体现在发放失业补贴、对低收入者发放食品券,对已毕业但尚未找到工作的大中专毕业生给予适当的生活补助等。
实打实帮助企业解决困难
稳经济的关键是稳企业。李强在座谈会上表示,要充分激发各类经营主体活力,深入落实各项支持性政策,着力规范涉企执法,进一步解决账款拖欠、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实打实帮助企业解决发展中的困难,努力为企业提供更好的发展环境和政策服务。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国务院研究室主任沈丹阳表示,按照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工作要求,在激发各类经营主体活力、提振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信心方面,今年要做很多工作,特别是要在扎扎实实落实已经出台的政策措施基础上,突出三个方面,即抓环境、减负担、优服务。
第一财经记者注意到,近段时间以来,相关政策文件密集出台。
3月28日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加快加力清理拖欠企业账款工作等。会议审议通过《加快加力清理拖欠企业账款行动方案》,强调要在前期工作基础上进一步加大力度,压实责任,健全机制,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强化源头治理和失信惩戒,确保清欠工作取得实实在在成效,坚决遏制新增拖欠。
同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建立健全涉企收费长效监管机制的指导意见》,聚焦政府部门及下属单位、行政审批中介服务机构、行业协会商会、经营自然垄断环节业务的企业等涉企收费主体,着力优化营商环境,健全涉企收费监管制度,加大违规收费治理力度,强化全过程监管和协同监管,构建协同高效的长效监管机制。
近期,相关主管部门也在积极行动。国家发展改革委主任郑栅洁8日主持召开座谈会,邀请江苏天合光能、浙江中基宁波、广东领益智造、北京滴滴出行、山东歌尔股份等5家民营企业与会,听取宏观政策在微观主体的落实情况及建议,听取应对美加征关税的举措及建议,听取稳外贸、稳就业的意见及建议。
工业和信息化部党组书记李乐成4月9日主持召开第九次中小企业圆桌会议,聚焦加力促进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听取企业情况介绍和意见建议。
李乐成表示,工信部将加快构建促进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展壮大机制,进一步加强创新赋能、数字赋能、人才赋能、生态赋能和服务赋能,提高政策帮扶精准度,切实解决企业遇到的困难问题,助力企业在发展新质生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中展现新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