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上海4月15日消息(记者冯丽)情绪是否会诱发恶性肿瘤?大众有哪些常见癌症认识误区?每年4月15日到21日是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4月15日亦被定为“中国抗癌日”,这不仅是一个宣传活动,更是一次全民动员,通过科学普及宣传让大众不再“谈癌色变”。
仁济医院启动第31届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系列活动(央广网记者 冯丽 摄)
4月15日上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以下简称“仁济医院”)在东院区启动肿瘤防治宣传系列活动。本次活动以“全程管理,全息发力”为主题,聚焦肿瘤防治全链条管理,旨在推动从“以治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的转型。
记者在现场看到,活动联合上海市医学会、中国抗癌协会等权威机构,汇聚肝外科、胃肠外科、肿瘤科、放疗科、营养科等20余个学科的顶尖专家团队,开展大型义诊与科普宣教,让市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顶尖医疗资源。
院士领衔多学科义诊 家门口享顶尖医疗资源
作为“健康中国2030”战略的核心议题,肿瘤防治关乎全民健康福祉。国家卫健委数据显示,我国每年新发癌症病例超450万,早期诊断率不足30%。
夏强院士在现场致辞(央广网记者 冯丽 摄)
中国工程院院士、仁济医院院长夏强院士在致辞中指出:“实现肿瘤防治目标需全社会共同发力。我们以‘CACA指南,我知你知’为行动纲领,整合多学科资源,深化早筛早诊、精准治疗和全程管理,努力为患者提供全生命周期的健康保障。”
活动现场,仁济医院肝脏外科、胃肠外科、肿瘤科、放疗科等20余个科室的专家团队为市民提供“一站式”健康服务。仁济医院副院长、胃肠外科主任医师王争教授,仁济医院肿瘤科主任医师、中华医学会肿瘤学分会委员兼胰腺肿瘤学组组长王理伟教授等多位顶尖专家坐镇义诊,针对高风险人群制定个性化筛查方案。
义诊现场(央广网记者 冯丽 摄)
市民杜先生在胃肠外科咨询后感慨:“医生建议我做肠镜排查风险,这种活动应该多办,让大家重视预防!”市民杜先生指着腹部告诉记者:“我腹部右侧疼,不知该怎么弄,刚才那位专家几句话就解决了我的困惑,我心里踏实多了。”
“专家不仅解答了我的治疗疑问,还教会我调整饮食和作息。”乳腺癌康复患者李女士笑着说。
当天,义诊区外,免费血压检测点前排起长队;科普宣教室内,肿瘤科联合营养科通过案例讲解防癌饮食原则,吸引市民驻足。
三级预防筑牢防线 科技赋能精准诊疗
义诊现场(央广网记者 冯丽 摄)
王理伟教授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肿瘤防治需贯穿三级预防体系。”一级预防重在病因控制,如接种乙肝疫苗、清除幽门螺杆菌;二级预防聚焦高危人群早筛,如40岁以上人群定期肠镜、胃镜检查;三级预防通过多学科协作(MDT)实现规范治疗。
为帮助更多患者实现长期生存,王理伟教授表示,仁济医院创新推出“全生命周期管理”模式,在三级预防防线基础上分别向前向后延伸,覆盖癌前预防至康复期。
义诊现场(央广网记者 冯丽 摄)
“我们是综合性医院,MDT是仁济医院的一大特色,能够针对复杂病例制定个性化方案。此外,联合门诊能够整合心内科、肾脏科等资源,为合并基础疾病的肿瘤患者提供‘一站式’解决方案。”此次活动主持人、仁济医院肿瘤科主任医师肖秀英说。
从“治已病”到“防未病” 全民参与是关键
“压力大、长期情绪不好是否会增加患癌风险?”面对市民疑问,王争教授解释说:“精神压力可能导致胃肠道功能紊乱,但肿瘤发生是多重因素作用。坚持健康作息、定期筛查才是关键。”
王争教授特别提醒,40岁以上或有家族史者应重视肠镜筛查,“即便便血多为痔疮,也需排查肿瘤风险”。
参加此次义诊的部分专家(央广网记者 冯丽 摄)
中国抗癌协会数据显示,我国结直肠癌发病率逐年上升且年轻化趋势明显。王争建议:“肛门指检可发现半数直肠癌,简单有效却被忽视。防癌需从改变认知做起。”
“未来,我们将依托长三角肿瘤专科联盟,持续推进区域医疗协作,促进优质资源下沉,让更多患者受益于规范化、同质化的诊疗服务。”夏强院士表示,肿瘤防治宣传不仅是一次医疗资源的集中展示,更是一场医患携手、共筑防线的全民行动。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