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椒文章网 手机版
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高校人才培养育人路径的探索与实践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01 14:03:00    

高校是育人的重要场所,肩负着为国家和社会输送人才的重要任务,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积极响应号召“广大青年要勇敢肩负起时代赋予的重任,志存高远,脚踏实地,努力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生动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是中国社会发展进入新的历史时期的重要阶段,新时代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国际化人才,是构建新时代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石。加快和扩大教育对外开放,创新高素质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是我国深度参与全球教育治理、应对国际竞争挑战的一种战略选择,也是高等教育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贯彻“融通”“滴灌”育人理念,聚焦高质量、国际化人才培养目标,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注重教育理念与管理机制同国际接轨,举全校之力打造国际化人才培养特色创新高地,培养具有良好全球竞争适应性的高素质国际化人才。

一、主题与思路:培养兼具家国情怀和国际视野的新时代六有大学生

高校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是时代赋予的使命,也是教育发展的内在要求。在新时代的征程上,高校应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目标,不断创新教育理念、改革教育模式、提升教育质量,为国家和民族的发展贡献更多智慧和力量。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培养出更多符合时代需求的中坚力量,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奠定坚实基础。

培养学生坚定理想信念,锤炼专业本领,凝聚集体力量,书写青春故事。将“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作为集体目标,培养树形象、创佳绩、爱学习的良好品德。努力做到信念坚定、对党忠诚,勇于担当、善于作为,勤学苦练、增强本领,在激扬青春、奉献社会、开拓人生中焕发出青春的绚丽光彩。

实施方法与过程:善往家焉、学为邦本、胸怀天下

(一)善往家焉——打造优秀集体

打造“好问、力行、正气、向上”的良好校风。无论是在学习方面还是生活方面,通过召开主题班会,沙龙交流等引导学生勤学善思,学无止境,在自我思考与请教讨论中践行所学知识,秉持浩然正气,积极进取,行事磊落,不断提升综合素质。

对学生进行成长量化,制定思想道德考察制度、创新能力考察制度、实践能力考察制度、学习技能考察制度。从思想道德水平、社会实践能力、科研竞赛成果、校园活动参与和学生事务承担等五个方面进行阶段性量化打分。

朋辈互助学习,形成良好的学风。以小组化学习、互助性学习的形式,成立学习小组,小组内部进行互助性学习,交流学习短板和长处,取长补短共同进步。不同小组之间,以月为周期开展学习交流会,交流不同课程的学习经验,互换学习笔记,相互借鉴学习。

(二)学为邦本——厚植家国情怀

组建红色筑梦读书班、理论学习研习会、青年学子论坛,引导青年学生从关于青年工作的一系列重要论述中学,从党领导下的百年青年运动历史中学,从共青团百年来坚定理想、矢志不渝的宝贵经验中去学,以青年之力为祖国建设作出贡献。组织党的二十大精神学习会、两会精神学习会、红色观影会等党史专题学习活动,在党史教育中赓续红色血脉,培育家国情怀。

引导学生积极投身红色社会实践,参与红旗先锋队组织的红色社会实践活动,在红旗下成长--我和中国式现代化”实践活动,通过撰写1本红色书籍,规划2条实践路线,开展3种实践内容,实现4个认同目标,体现5种发展特征,进一步体会中国式现代化的深刻意蕴与实践伟力。

构筑“红黄蓝绿-筑梦心田”文化符号与物理空间,因地制宜深入挖掘红色教育资源,集成“思政教育、志愿服务、科技创新、和平发展”专题育人要素,将“滴灌”育人理念渗透到学生成长成才的全过程。搭建“思政小课堂+社会大课堂”育人新平台,打造“大思政”育人新格局,通过内外联动、多维协同,强化理想信念,厚植家国情怀。

(三)胸怀天下——放眼国际舞台

潜心赋能,学习国际技能。按照ISEC人才培养方案,我院开设国际化课程72门,引导学生积极与来自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等11个国家的外教老师学习交流,在切身感受世界文化多样性和包容性的同时,也有效提高了自身的跨文化沟通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更好地理解和尊重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价值观和习俗,培养跨文化意识,增强国际视野。

建立国际朋辈答疑坊,通过邀请境外留学的同学进行交流指导与经验分享,针对学校的跨国(境)交流政策、留学院校选择、申请流程、国际学术竞赛等方面,以线上线下常态化答疑、经验分享会、专题报告等形式为同学答疑解惑,拓宽国际视野,培养跨文化交流与学习能力。

定期开展国际化建设系列专题活动,为学生营造国际化氛围。创新开展“对外交流咨询服务工作站”特色活动,举办“国际视野大讲堂”国际交流促进活动。积极回应学生成长发展诉求,每周四下午进行留学、雅思备考等相关专题讲解会,为学生提供一对一留学相关咨询

成效与特色:打造品牌特色,凝聚青春力量

(一)形成了“好问、力行、正气、向上”的良好校风

通过鼓励学生保持好奇心,勇于提问,不畏难题,使得学生们更深入探索,追求知识的本质和内在逻辑,激发了学生的思考能力和批判性思维,培养他们成为有主见,善于探索的学习者。鼓励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通过实践活动来检验和巩固所学知识,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通过课堂教育、校园活动、榜样引领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学会了尊重他人,关爱集体,勇于担当,为学生未来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道德基础。

(二)积极投身红色社会实践,坚定了爱国主义理想信念

爱国主义不仅仅是对祖国的深厚情感,更是一种理性认知、行动自觉和价值追求。通过社会实践活动,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用眼睛发现中国精神,用耳朵倾听人民呼声,用内心感应时代脉搏。实践中激发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成为了坚定爱国主义理性信念的重要动力。通过红色社会实践的锻炼和磨砺,使得学生们将爱国主义的理想内化为价值观和行为准则,这种内化的过程使爱国主义更加持久和稳定,成为个人成长和发展的重要动力。从而更加坚定地践行爱国主义理念。

(三)文化交融、交流互鉴,培育出高素质国际化人才

通过顶层设计、系统谋划、整体推进,在认知、情感、职业能力等方面为学生赋能,在文化交融和交流互鉴中培养了一批国际视野宽、跨文化交流能力强,语言能力佳、素质高的创新型人才。文化交融,交流互鉴极大地拓宽了国际视野,具备更加全面的世界观和全球观,能从多角度进行思考和分析。增强了跨文化沟通能力,更好地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和共性,促进合作与共赢。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对于解决复杂问题和推动社会进步具有重要意义。同时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帮助他们成为具有国际视野、跨文化沟通能力和创新思维的高素质国际化人才。

(四)争做“六有”青年,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通过潜移默化的教育和引导,形成了良好的校风,争做“六有”青年成为一种风尚,我校学子立志学成之后要以饱满的热情、昂扬的斗志,扎实的作风,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投身到祖国建设当中,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青春力量。(河北大学国际学院 杨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