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棠花是富贵的象征,在《诗经》中,曾经提到过棠棣之花,就是用海棠来形容诸侯大夫家中女子的富贵雍容之姿态。
海棠花开出来的花朵花姿潇洒,花开似锦。自古以来,海棠花就是雅俗共赏的名花,娇艳而大气。
由于其花朵天然的带有着一种贵气,在风水中也把它看作是堂前的富贵之花。
海棠花是一种雅俗共赏的名花,素有“花中神仙”、“花贵妃”之称,海棠还有“国艳”之誉。海棠花姿潇洒,绿叶衬托点点红,从古至今,都很受人喜爱。不少文人墨客,对它不吝笔墨,大书特写,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诗句。
有人喜欢苏轼的“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有人喜欢何希尧的“著雨胭脂点点消,半开时节最妖娆”;大家最熟悉的莫过于李清照的“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在春风里,海棠花涂抹好了胭脂,以一种婀娜惊艳的气质,占尽了春光。我在春天里拍了不少花的视频,但对海棠花最用心,用手机记录了海棠花从发芽吐蕾到含苞绽放的过程。为什么会对海棠花情有独钟,可能与脑海里一则唐明皇与杨贵妃“海棠春睡”的典故有关......
所以,在这么多描写海棠花的诗词里,我最喜欢唐寅的《题海棠美人图》:褪尽东风满面妆,可怜蝶粉与蜂狂。自今意思谁能说,一片春心付海棠。每个人在各自的心境下,对这首诗都可以有不同理解和寓意寄托,并赋予它新的意义,且只能意会,不能言说。
自古以来,许多文人雅士都喜爱竹子,这是因为竹子的茎中空有节,好比君子虚心又有节操。
苏东坡有诗“可使食无肉,不可居无竹。”古人衣食住行很多和竹子有关,灯笼、凉席、雨具等日常用品由竹子制成。文化观念也是如此,例如24节气的“节气”二字,就来自竹子的竹节;有了节气及时序变化,才有了形容品格的“气节”。
《竹石》
清·郑燮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这首诗着力表现了竹子那顽强而又执着的品质 。是一首赞美岩竹的题画诗,也是一首咏物诗。开头用“咬定”二字,把岩竹拟人化,已传达出它的神韵和它顽强的生命力;后两句进一步写岩竹的品格,它经过了无数次的磨难,才长就了一身英俊挺拔的身姿,而且从来不畏惧来自东西南北的狂风的击打郑燮不但写咏竹诗美,而且画出的竹子也栩栩如生,在他笔下的竹子竹竿很细,竹叶着色不多,却青翠欲滴,兵权用水墨,更显得高标挺立,特立独行。所以这首诗表面上是写竹,实际上是写人,写作者自己那种正直、刚正不阿、坚强不屈的性格,绝不向任何邪恶势力低头的高风傲骨。同时,这首诗也能给我们以生命的感动,曲折恶劣的环境中,战胜困难,面对现实,像在石缝中的竹子一样刚强勇敢,体现了爱国者的情怀。
咏竹
明 朱元璋
雪压枝头低,虽低不着泥。
一朝红日出,依旧与天齐。
厚重的积雪压在竹子的枝头,将竹子压弯了腰。然而,竹子的枝叶却始终没有沾到泥土。
等到天放晴,阳光洒满大地,再厚的积雪也必将会消融。竹子将会更加挺拔、更加坚韧,依然会一展雄姿,与天空比高低。
青竹低而不折,自有一种顽强的意志和不可征服的韧性凝聚其中。我们面对困境时,也要保持坚韧不拔,不屈不挠的精神与理念。
“一品青莲若为官,光风霁月伴清廉。世人都学莲花品,官自公允民自安”,道出了莲花与廉洁的深刻内涵。
古文里周敦颐有一篇《爱莲说》:“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写尽了莲的高洁、挺立与雅净。
喻人于莲,喻莲于品。“莲”“廉”音音相通,内涵相连,都有清、洁、净之意,形虽各异、质却一样,字虽不同、意却一致。人们咏莲、颂莲,大多源于“莲”有“廉”的寓意,其根本还是歌“廉”、赞“廉”。
爱莲说
宋·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中国古代的文学家认为荷花圣洁高雅,所以在古代诗词歌赋中经常会有歌颂莲花的篇章,如:周敦颐的《爱莲说》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荷花的花语:清白、高尚而谦虚、高风亮节,表示坚贞、纯洁、无邪、清正的品质。
《州宅堂前荷花》
宋·范成大
凌波仙子静中芳,也带酣红学醉妆。
有意十分开晓露,无情一饷敛斜阳。
泥根玉雪元无染,风叶青葱亦自香。
想得石湖花正好,接天云锦画船凉。
宋代周敦颐在《爱莲说》里有云:“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污浊的生长环境,也改变不了荷花纯净高洁的姿态。
人生,也应如此,以谦卑的姿态,努力扎根。
任世俗的河流如何动荡,也要遵循自己的内心,保持独立的精神,坚定不移地走下去。
红豆,又名相思子,一种生在江南地区的植物,结出的籽像豌豆而稍扁,呈鲜红色。
关于红豆,民间流传着这样一则凄美的爱情故事:古时有男子出征,其妻朝夕在山上的大树下等他。因为思念丈夫,妻子常常哭泣,有一天终于流干了眼泪而流出鲜血。后来,鲜血便化为一粒粒红色的豆子,生根发芽,最终长出大树,结出了满树的红豆。颗颗红豆,鲜红似血,只不知其中又寄托了几多相思?
把红豆作为男女间相慕相爱的信物,是我国古代的遗风,这可能与以下两方面的因素有关:其一,红豆外形由红、黑两种颜色有机构成,豆又呈心形,有阴阳和合、心心相印、形影不离、同命相连之喻;其二,在1千多年前红豆曾是女性喜爱的饰物,有假宝石、鸡母珠、难丹真珠、八重山珍珠等称谓,被用于戒指、耳环的镶嵌。
“玲珑骰子安红豆,入骨相思知不知”自古以来,许多文人志士写了表达各种思念的诗词,
《相思》
{唐}王维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这是借咏物而寄相思的诗,是眷怀友人之作。起句因物起兴,语虽单纯,却富于想象。接着以设问寄语,意味深长地寄托情思。第三句暗示珍重友谊,表面似乎嘱人相思,背面却深寓自身相思之重。最后一语双关,既切中题意,又关合情思,妙笔生花,婉曲动人。全诗情调健美高雅,怀思饱满奔放,语言朴素无华,韵律和谐柔美。可谓绝句的上乘佳品。
《新添声杨柳枝词二首·其二》
唐·温庭筠
井底点灯深烛伊,共郎长行莫围棋。
玲珑骰子安红豆,入骨相思知不知?
精巧骰子中的红豆暗喻入骨相思之情,这颗镶嵌其中的红豆,是否能传达出我对你的深深眷恋?温庭筠以物寓情,细腻刻画出相思之苦与深情之切,展现出爱情中痴心绝对的极致美学。
“萱草生堂阶,游子行天涯。慈母倚堂门,不见萱草花。”萱草有一个重要的含义——中国传统的“母亲花”。游子在远行之前,很多人会在北堂种下萱草,一是寄托对母亲的深厚情感,同时也借萱草的“忘忧”之意,希望母亲能够放宽心,在孩子离家的时日里,少一些思念,忘记烦忧。
萱草
宋-张良臣
雪色侵凌绿剪芽,枝抽寒玉带金葩。
北堂回首伤心处,却复令人恨此花。
母亲的爱深沉、无私,在母亲节这一天,给妈妈送一束花,或许能让妈妈年轻许多。或许你会送康乃馨,但早在康乃馨成为母爱的象征之前,我国也有一种母亲之花,它就是萱草花。萱草花是中国的母亲花,萱草还有个名字叫忘忧草,《博物志》中记载:“萱草,食之令人好欢乐,忘忧思,故曰忘忧草”。“萱草生堂阶,游子行天涯”,因为萱草与母亲之间的特殊联系, 古代诗人也常借萱草表达对母亲的思念与感恩, 寄托远行游子对家中慈母的愧疚之情。
《游子诗》
唐•孟郊
萱草生堂阶,游子行天涯。
慈母倚堂门,不见萱草花。
萱草长满台阶,出游的儿子行走天涯,母亲靠在门前,却不见儿子回来。“慈母爱,爱幼雏。”无论名誉,地位,尊荣,都比不上待在慈爱的母亲身边。
《玉兰》
明 王谷祥
皎皎玉兰花,不受缁尘垢。
莫漫比辛夷,白贲谁能偶?
白洁而有光泽的玉兰花,是一点也不受尘埃污染的。不要拿它与辛夷之类的香草相比,尽管玉兰与一般香草一样也有芬芳的气味,但它的颜色那样雪白,花朵那样硕大,是香草所不能比拟的。
诗人语句明白如话,不事雕饰,先是正面描写,后是对比而发出感叹,写得简洁自然。
《辛夷坞》
王维
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
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
这首诗,正是描绘寂静的山涧中,辛夷花花开花落的绝美意境。辛夷花,也就是紫色的玉兰花。
苏轼评价王维的诗画时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王维除了诗画之外,在音乐和佛学方面,也有极高的造诣,因此,他的诗和画,充满禅意,可以欣赏到色彩之美,音韵之美,意境之美……这些都源自诗人对自然之美有着敏锐的、独特的、细腻的感知。
梅花,中国传统花卉,也是中国气节的象征,寒冬将尽,红梅照雪,纵使寒潮百丈冰,不敌红梅暖在心。梅花按照花色主要分为六大品种群,其中朱砂梅与宫粉梅是古代诗词里常提及的红梅,这两种梅花占观赏品种数量的百分六十。 红色梅花的由来是源于非常独特的天然杂交,因为对于自然界梅花本身来说红色花朵基因本来是隐性的,梅花的红色功劳源自杏和李,在漫长自然杂交过程中,梅花的红色花基因得到了加强,并在人类的选育和保留下逐渐呈现来。
“不是一番寒彻骨,怎得扑鼻梅花香”,梅的品格一直都是大家有目共睹的,傲雪迎春,坚韧不屈,如雪之冰清玉洁,如春之朝霞希望,火红梅花寓意红红火火,俗话说“梅花开五瓣,寓意福、禄、寿、喜、财”,梅花点点,喜事连连,它寓意着日子会过得蒸蒸日上,红红火火。
《除夜自石湖归苕溪·其一》
宋·姜夔
细草穿沙雪半销,吴宫烟冷水迢迢。
梅花竹里无人见,一夜吹香过石桥。
早春时节,地上的积雪还消融未尽,细嫩的青草已从沙土中悄悄探出头;吴地烟水迢迢,弥漫千里,隐隐透着清冷之气。
虽然深藏竹林的梅花无人欣赏,但它那沁人心脾的清芬却随着夜中的春风,一路飘过了石桥。
丁香花的花语是初恋,自然可把它送给初恋,也可以送给身边的女孩,代表着对她的赞赏,说明她就好像丁香一样纯真、天真无邪。
除此之外,丁香花也象征着良好的校风,很多高校都有栽种丁香花,寓意着谦逊、勤奋。不过,在古诗词中,它也象征着高洁和美丽。而且在不同的国家,丁香花的象征意义也不同,在西方国家它则象征着纯真无邪。丁香花也是可以送人的,可把它送给初恋,也可以送给身边的女孩,代表着对她的赞赏,说明她就好像丁香一样纯真、天真无邪。丁香的花朵是很小的,虽然不是很起眼,但它却很可爱,淡雅中带有一丝热烈,很适合送人。
《点绛唇·素香丁香》
宋·王十朋
落木萧萧,琉璃叶下琼葩吐。素香柔树。雅称幽人趣。
无意争先,梅蕊休相妒。含春雨。结愁千绪。似忆江南主。
树叶还是稀稀落落的,丁香树叶下丁香花就开放了,吐露出的素淡的香气环绕着树,雅士称赞这是幽居之士的乐趣。
丁香花没有想争夺春光,梅花不要嫉妒。她在春雨中愁绪满怀,好像在怀念江南故土。
《点绛唇·素香丁香》是南宋诗人王十朋创作的一首词。此词上阕从两个方面落笔:一个方面是写丁香之形态,另一个方面是写丁香之意趣。下阕由形而传神,写丁香之精神所在,也从两个方面落笔,一个方面是写其无意与群芳,另一个方面是写丁香散露出的那种愁绪。全词的精彩之处全在其“豹尾”:作者大胆悬想,丁香之所以“结愁千绪”,也许是它在思忆江南的主人吧。让本无情之花卉植物化为了有情意之作者心志的寄托。全词多处用典,内涵深远。
鹧鸪天·桂花
宋 李清照
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
梅定妒,菊应羞,画阑开处冠中秋。骚人可煞无情思,何事当年不见收。
《鸟鸣涧》
唐·王维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这首诗是王维山水诗中的代表作品之一。从文学创作的角度来赏析,这首诗的精妙之处在于“动”“静”对比衬托的诗情画意。此诗描绘山间春夜中幽静而美丽的景色,侧重于表现夜间春山的宁静幽美。全诗紧扣一“静”字着笔,极似一幅风景写生画。诗人用花落、月出、鸟鸣等活动着的景物,突出地显示了月夜春山的幽静,取得了以动衬静的艺术效果,生动地勾勒出一幅“鸟鸣山更幽”的诗情画意图。全诗旨在写静,却以动景处理,这种反衬的手法极见诗人的禅心与禅趣。
牡丹花的寓意和象征
典雅高贵、富贵吉祥:牡丹花被誉为“国色天香”,象征着典雅高贵和富贵吉祥。
生命和精神的象征:牡丹花代表着生命和精神,象征着不畏强权的精神,以及民族的团结和国家的兴旺。
国家的繁荣昌盛:牡丹花常被用来象征国家的繁荣昌盛,因为它的美,既大气又华丽,给人一种雍容华贵的感觉。
唐·张又新《牡丹》诗:“牡丹一朵值千金,将谓从来色最深。今日满栏开似雪,一生辜负看花心。”
唐·徐凝《牡丹》诗:“何人不爱牡丹花,占断城中好物华。疑是洛川神女作,千娇万态破朝霞。”
这些诗词都描绘了牡丹的美丽和独特魅力,表达了人们对牡丹的喜爱和赞美。
红牡丹
王维〔唐代〕
绿艳闲且静,红衣浅复深。
花心愁欲断,春色岂知心。
牡丹叶碧绿鲜艳,娴静文雅;牡丹的花瓣色彩时浅时深错落有致。
面临凋零,牡丹花却是愁肠欲断,请问春光,你可懂得牡丹所想?
这首诗约作于约公元752—公元755年(唐玄宗天宝末年),当时的作者已步入晚年,而此时正是安史之乱爆发之前,社会动荡。适逢春日,牡丹盛开,满肚子苦水的诗人便借之吐露愁绪。
牡丹吟
宋 邵雍
牡丹花品冠群芳,况是其间更有王。
四色变而成百色,百般颜色百般香。
这首诗将牡丹花描绘得栩栩如生。“冠群芳”突出了牡丹花的美丽与高雅。且每种颜色具有独特的韵味和气质,多种颜色交织在一起,使得牡丹花魅力无穷,被誉为“花中之王”。
《诗经·小雅·棠棣》中便有如下诗句:“脊令在原,兄弟急难。每有良朋,况也永叹。”古人把常活动于水边的鹡鸰(同脊令)认为是一种水鸟,离开水边而“在原”时便失其常处,为兄弟之急难。自此,鹡鸰便成为诗文中象征“兄弟情谊”的意象。鹡鸰在唐诗中也频频出现,如杜甫就多次在诗中以鹡鸰抒情。
《诗经·小雅·鹿鸣之什》
朝代:先秦
棠棣之华,鄂不韡韡,凡今之人,莫如兄弟。
死丧之威,兄弟孔怀,原隰裒矣,兄弟求矣。
脊令在原,兄弟急难,每有良朋,况也求叹。
兄弟阋于墙,外御其务,每有良朋,烝也无戎。
丧乱既平,既安且宁,虽有兄弟,不如友生。
傧尔笾豆,饮酒之饫,兄弟既具,和乐且孺。
妻子好合,如鼓琴瑟,兄弟既翕,和乐且湛。
宜尔家室,乐尔妻帑,是究是图,亶其然乎。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此诗句出自唐代诗人元稹的《菊花》一诗。
《菊花》
元稹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此首诗的大意是:
一丛一丛的秋菊环绕着房屋,看起来好似诗人陶渊明的家。
绕着篱笆观赏菊花,不知不觉太阳已经快落山了。不是因为百花中偏爱菊花,只是因为菊花开过之后便不能够看到更好的花了。
元稹的这首诗先描述了秋菊之多、花开之盛仿佛看到陶渊明家,以及诗人专注看花时悠闲的情态;后又从菊花凋谢最晚这个角度出发,写出自己独爱菊花的原因,暗含了对菊花历尽寒冷最后凋零的坚强品格的赞美之情。
全诗构思新颖自然,笔法巧妙,语言淡雅朴素,饶有韵味。